文稿写作三重境:以"看山"之道锤炼公文写作真功夫

机关文稿写作如同登山观景,初入山门者只见巍峨山形,久经跋涉者能辨山石肌理,登临绝顶者终悟天地大道。这种"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认知进阶,恰是每一位文秘人员必经的成长轨迹。在二十余年的公文写作实践中,老白体会到:唯有经历这三个阶段的淬炼,才能写出既有政治高度又具实践深度的优质文稿。

一、看山是山:筑牢公文写作的规范根基

初学公文写作时,如同稚子学步,将主要精力放在掌握标准格式上。记得第一次起草会议通知时,反复对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像临摹字帖般逐项核对版头、正文、版记等要素。这种机械的模仿看似笨拙,却让我在短时间内搭建起公文写作的规范框架。就像宋代文豪欧阳修所说:“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及物为先”,公文的规范形式正是其政治属性的外在表现。

在基层调研报告写作中,坚持"五个要素"核查法:政策依据是否准确、数据来源是否可靠、问题表述是否客观、建议措施是否可行、行文格式是否合规。某次关于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因精准标注了数据来源和调研范围,得到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直接转化为政策文件附件。这让我深刻认识到,规范的公文形式不仅是形式要求,更是工作严谨性的具体体现。

二、看山不是山:锤炼文字背后的思想穿透力

某年参与起草某专项工作报告时,经历了写作认知的重大转折。初稿虽结构完整却流于表面,但领导批示"有骨架无灵魂"。这促使我开始思考如何让文字具备思想穿透力。通过研读谈治国理政等重要文献,学习其中"问题导向+解决方案"的论述逻辑,逐渐掌握将政策语言转化为实践路径的方法论。

在写脱贫攻坚总结材料中,突破常规的成绩罗列模式,创造性提出"三维脱贫观":物质脱贫看数据变化,精神脱贫观思想转变,制度脱贫察长效机制。这种立体化的叙事结构,既展现了工作全貌,又揭示了脱贫攻坚战的深层意义。该材料被上级作为范本推广,让老白深刻体会到,好的公文材料应当像X光片,既能呈现表象特征,更能透视内在机理。

三、看山还是山:回归以文辅政的本质追求

参加某宣讲材料起草时,我对公文写作的政治属性有了全新认知。通过系统梳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等重要论述,将抽象的政治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民生工作指南。这个过程如同拨云见日,让老白明白公文写作的最高境界是返璞归真,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最核心的价值。

在口罩时期常态化方案制定中,摒弃华而不实的修辞,聚焦"平急转换机制""网格化管理"等实操要点,用清单式行文确保政策可落地。这份不足3000字的方案成为全市工作的操作手册,验证了"真佛只说家常话"的写作真谛。这种洗尽铅华的写作风格,既是对形式主义的摒弃,更是对服务本质的回归。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公文写作者当以"三境界"为镜,既要夯实规范基础这个"硬底盘",又要锻造思想深度这个"强引擎",更要校准政治方向这个"指南针"。当我们既能执笔写锦绣文章,又能落墨见为民初心,方能在以文辅政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这正如清代学者章学诚所言:"文辞,犹舟车也。志识,其乘者也。"唯有将政治担当与写作技艺有机统一,才能写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公文佳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