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晚有网友和我聊天,她刚上大学,身边没有多少朋友,周末时同学出去玩,而她一个人,不知道该干什么。
我觉得但凡到一个新环境,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每个人的具体情况不同,我虽然没有万能的办法,但有自己的切身经历。
之前,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初中升高中,高中升大学,每换一个新环境,我都会有一种举目无亲的感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放眼望去全是陌生的面孔,我的第一反应也比较直观:哭。
真的,我没有骗你,虽然我现在看起来豪放不羁,但我那时候,内心是非常脆弱的。上高中之前,我没有离开过家,第一次离家就遇上了军训。
最热的天,晒最大的太阳,最黑的夜晚,我躲在最偏僻的角落,流下最青涩的眼泪。
大学也是这样,军训完大家都在宿舍吹牛逼,只有我一个人,在楼下的小树林里抹眼泪。
唉,内向的孩子伤不起啊!
02
哭解决不了问题,洗洗睡觉,第二天还是没有朋友。
但我又不愿意浪费时间,心里觉得,费劲考上的大学,虽然举目无亲,但在难受中度过,实在是浪费生命。我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很快,我就找到了打发时间的好方法——读书。
我借的第一本书是《围城》,小时候看过,没看懂,看懂时,对钱钟书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买了一个笔记本,看书时放在一边,有时候做摘抄,有时候也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一开始也不是做所谓高大上的“读书笔记”,因为晚上睡得晚,写写字,纯粹是为了提神。
一看就停不住了,沉浸在书中,忘记了没有朋友这件事情。那时候我每天都会去图书馆,书包里总是背着很多书,借书、读书、还书、再接,这一套流程下来,满满的充实感。
我可以体会李贽在《读书乐》中表达的感受:“读书伊何?会我者多。一与心会,自笑自歌。歌吟不已,继以呼呵。恸哭呼呵,涕泗滂沱……”
有时候早上还会拿着书去湖边朗读,不是为了练发声,主要是为了练脸皮。刚开始和小姑娘一样,脸红着,张不开口。后来就无所谓了,扯着嗓子大吼大叫。
我在甲子湖边,读过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读过巴顿将军在二战前做的演讲,“打到所有狗日的胆小鬼,我们的国家将是勇士的天下!”;读过《大秦帝国》,“君如青山,我如松柏”;读过《离骚》,“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不用羡慕我,陌生人对我最多的评价,我都听到了:“傻叉!”
03
大一时没有加学生会等组织,参加了志愿者,还加入了初雪文学社。之所以加这两个组织,因为我觉得,不涉及太多利益。
于是就交了一些朋友,志愿者里的几个学姐对我都非常好。在文学社里,遇到了老徐、雪玲、尊波、王燕,过程很真实,我们从聊文学,后来就到了吹牛逼,成了最好的朋友。
老徐是我们的老社长,永远的大哥,在我们心里的形象,高高在上;雪玲去了西藏,经常活跃在雪山之巅;尊波现在在济南,不知道过年能不能遇到他;王燕在南师大,在现当代文学里强势发展……
慢慢就发现,只有自己内心是充实的,生活才会是充实的。让自己忙起来,内心充满阳光,忧虑、焦躁、孤独,也会慢慢远去。
山东爷们都很实在,我大病时,舍友陪我去医院,我和兴哥大战实况足球,没日没夜,酣畅淋漓;和全润出门旅游,爬山涉水;和利刚一起唱歌、卖书;和之帅下江南,和弟弟锻炼身体,和主席喝酒,和文浩一起考研……
时光奔腾而过之后,留在记忆里的,都是美好的。
我们会经常怀念大学,其实并不是因为大学本身。
更多的,是因为那里有我们最好的年华。
04
到现在,我不再内向,不再脸红,想到什么说什么,该出手时就出手。
但现在,我已经不再主动交朋友了,我相信缘分,好朋友也是靠缘分得来的。同时,我也觉得自己精力有限,更多的精力我只能放在朋友这里,熟人那里,自然会少一些。
静下来一想,其实我们一天24小时,更多的时间,还是自己一个人度过的。扩展一下,人生一世,还是独处的时间比较多。
独处时,才发现,最难的,是和自己交往。很多情绪不可控,很多时候,也不能静下来,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所以,一个真正有情趣的人,是一个艺术家,对事物保持兴趣,自己保有童心,生活中,充满了快乐。
05
朋友圈的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人来人往,实属常态。
我终于相信,你是什么样的人,便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
而在此之前,我只想善待自己,简单,快乐,年轻的心,享受温暖和阳光。
我相信我会遇到这样的朋友:
如清爽的风,如温暖的阳光。
这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