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校,如同大多数学校一样,都设有“教务处”、“德育处”、“后勤处”等业务管理部门。我发现,这些部门的主任们都很敬业,执行力也很强,他们在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忠实地践行着校长的办学理念,更是不折不扣地以完成上级各种督导检查为己任。但是有些老师却向我反映,说这些主任们都很强势,屡屡布置任务让他们承担,致使他们每天应接不暇,忙得团团转,而自己的一些想法却没有机会来尝试和落实。甚至会发生这种现象,自己思考了很久的创新做法,想赢得学校的支持,但是有些主任并没有与校长沟通,就把自己的想法给截杀了。
于是,在中小学校里,你会经常看到一些只会执行或应付工作的教师,感觉他们普遍缺乏思考、不爱创新,甚至导致严重的职业倦怠。更会看到一些像“领导”模样的主任们,在操纵着学校的运转。
问题分析
中小学校里这种治理理念、管理部门的分工与职责,我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然,我认为起初它是适合中小学校的管理实际的。它有利于管理者各司其职,也有利于工作的集中实施,便于这些主任们的专业化发展,使学校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较快地落实下去。 但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课程与教学改革新理念的诞生,这种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管理,它的弊端也越来越凸现出来,不适应当下或未来学校改革的发展需要。
这种管理模式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和民主思想,它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管理目标自然不能很好地落实到人的发展上来。如果管理人员存在“官本位”的思想,则会忽略了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任有担当的管理人员,会因为自己的认真工作、严格执行导致上述“问题发现”中陈述的现象,倒霉的自然是一线的教职员工。否则,则会出现人浮于事,责任分散,形式主义严重,重数量轻质量和效益等现象。整个学校管理会出现只看重校长与主要行政人员的作用的现象,教师处于只教好自己的学科为主,教师的话语权较少赢得学校重视,导致学校无暇顾及教师的思想与看法,不能主动去很好地挖掘他们的智慧与资源。
有些学校还会存在部门之间配合不够和谐的现象,不能在完成本部门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配合其他部门的工作,缺乏团队奉献精神,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不能充分论证。因为彼此之间沟通不畅,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不能及时传达有效信息,影响了工作的有效开展。
解决方案
我决定改革这种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学校治理结构和管理模式,借鉴企业管理理念实施“扁平化”管理模式。学校要根据课程改革的需要重新厘定框架,打破传统的“科层式”管理模式,形成适应教育变革的新型管理机制,使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决策的结果负责,提高决策的质量。在正确处理学校办学自主权和解决学校价值观问题的基础上,实现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等的教育角色的重塑,健全学校组织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系统、评价系统的布局设计,形成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良好的运行机制,努力提高各个系统的执行力和认同感。
我采取的第一项措施很简单,就是把原先的“教务处”更名为“教学服务中心”,把“德育处”更名为“教育服务中心”,把“后勤处”更名为“后勤服务中心”,增设“人力资源服务中心” 、“课程研究服务中心”、“学生发展服务中心”等专业职能部门。这样,便由“管理”理念改变为“服务”理念,从校长、副校长到各部门主任,都要以为下层单位和所有老师们服好务为自己的最基本义务。我到学校的第一周就把这些管理部门的门牌给换掉了,观念不变,学校的各项管理新举措就难以真正顺利地推行。
第二项措施是构建创新型自主组织文化,使每一位人员成为自觉的创新者,实施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分布式领导,倡导主题性或项目化研究方式。在教师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了一些“民间性”学术组织,如学术委员会、青年教师成长协会、教师领袖成长俱乐部等。这些组织的领导者均来自一线教师,行政领导也要遵从他们的章程,他们可以直接对校长负责。
第三项措施是分别赋予年级组和教研组各四项功能,把原先属于德育处或教务处的工作职能下移至最基层单位。年级组四种功能:一是教育教学的组织功能,二是教师的行政管理功能,三是教师的聘用安排功能,四是教学实验的科研功能。学科组四种功能:一是成为教学实验的研究组织,二是成为学科教学的管理组织,三是成为教师进修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四是成为该学科特长学生系统培养的组织。实现学校的管理、教师的需要等真正都来自一线教师。
我认为,学校管理就是对学校组织系统内外诸因素进行优化组合从而高效实现育人目标的一种活动。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从管理体制和机制入手,调整学校教育生产关系,解放教育生产力,如此,学校教育人才培养目的、学校课程与课堂教学、教育评价与管理等方面的转型与改革创新才能成为可能。
但是,也要注意协调好“扁平化”管理模式与过去“科层式”管理模式之间的平衡,毕竟,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仍然是以“科层式”管理模式为主。如此,则会更好地解决学校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改善教师成长动力不足的现象,很好地实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教育价值。也能协调好与上级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较好地解决学校办学自主权的界定不具体、不明确,校长负责制的落实难以到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