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徽州古建筑,相信90%的人第一反应是西递宏村,在我看来其实不然,西递宏村固然有代表性,但商业化气息日益浸淫,少了几分淳朴的味道。
其实在皖南地区有许多未被开发的古建筑群,它们安静,历经沧桑,时代变迁,迄今为止依旧风采不减,韵味更深。比如我此行第一个目的地——查济。
查济是泾县一个具有明清风格的古村落,位于泾县、太平、青阳三县交界处,在泾县县城的西南60公里处, 始建于隋初,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废毁于晚清及近代,至今已有1380余年的历史。
千年风雨的洗礼,让这座古镇在历史长河中逐渐积淀文化底蕴,也把古徽州风情延续至今。从泾县乘坐小巴士绕过圈圈环山路,经过千亩荷花田,就来到了查济的村口。
由于深处大山,交通不便,来这里游玩的人不是很多,大多数是过来写生的画画者,也正因为如此,让查济免于商业化的荼毒。
到达查济是燥热的下午,到一家民宿安置下来,老板娘十分热情淳朴,放下行李,带上相机,我和好友两人开始在村里溜达。
一座座小桥,潺潺的流水,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庄严肃穆的祠堂,巍巍耸立的宝塔,飘逸的凉亭,生命力极其旺盛的古树,闲散安逸的村民,一座散发着古朴典雅气息的古村落,以其独特的魅力,一下子攫住了人的心灵。
许多学画画的孩子在溪边顶着大太阳创作,也有三三两两的游人穿街走巷,我们沿着村子里清澈的溪流往上走,还见到了当时胡歌拍摄《生活启示录》时候一个场景的取景地——红楼桥,绿色的爬山虎溢满了整座石桥,桥下有洗衣服的查济人,桥上是碧云蓝天和千年古镇。
“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祠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这是明朝时,村人查绛所描绘的查济村情景。据介绍,查济村鼎盛在明清,当时人口越来越多,逐步向外发展,延伸到15里以外。在明朝时,村庄就有了相当完整的规划,民房、庙宇、祠堂、楼塔、水系,全按规划建设。
每户人家几乎都前庭后院,临水而居。因此,查绛又深情地写道:“武陵深处是谁家,隔河两岸共一查。渔郎不怕漏消息,相约明年看桃花。”查济距离著名的桃花潭十分近,因此每年春天这里会举办油菜花马拉松,从桃花潭到查济,一路看千亩油菜花。
而毗邻查济的另一个地方——旌德也有一座稍小些的古镇——朱旺,朱旺的宣传一直以慢城主打,这里生活节奏较慢,又因村名朱旺而喊出口号——游朱旺、人必旺。
朱旺享有“小桥、流水、人家”美誉的古村朱旺建于隋末唐初,村内现存47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拥有省保单位绍训堂、垂裕堂、朱溪河、九井十三桥及县保单位五子登科楼、凫山书院、豫立义仓、步云居、官厅、当铺。
村中的朱溪河由北而南穿村而过,十三座由巨大的麻石条搭成的石桥横贯河上,九口形状各异的水井卧于河中,为皖南古村落中绝无仅有的独特风景,“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是出自这里。
相比较查济和朱旺,我们去的另外两个地方就比较出名了,一个是江村,一个是龙川。
江村最有名的莫过于江氏宗祠,同样历经千年风雨,期间还遭受过大火侵蚀,但建筑保存依旧较为完整。
而龙川较为出名的也是一座祠堂——胡氏宗祠,这两座祠堂里供奉着代有才人出的历代祖先,飞檐翘角,三层叠檐,风火山墙,徽派风格两座祠堂风格上基本相同。
明清时期,歙县江村江氏商人是徽商的典型代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江村商人崛起于商界。虽然明末战乱使江村商人遭受重创,但是清初的一系列政策使江村商人获得了重整旗鼓的机会,迅速发展,并于乾隆时期达到极盛。
了解江村商人的发展及其衰落的历程,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明清时期的徽商乃至明清徽州社会。而宗祠存在的意义莫过于此。
离开龙川的时候看到了村口一大片一大片的油菜花田,我想以后一定要在油菜花开的季节再来一次这里,赏一赏这不逊色于婺源的油菜花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