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刚刚去了一趟俄罗斯,总想写点旅游感受。因为这个北方的邻国对我们这一代人的影响太大了。当我们上小学时还没有从“老大哥”变为“苏修”过程适应过来,珍宝岛等一系列事件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紧接着“深挖洞”、“备战备荒”、“三线建设”、“全民皆兵”更是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命运。然而,当两个超级大国两大军事阵营对抗激烈之时,这个庞然大物却轰然倒塌了。自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经济文化在不断影响我们的时候,人们渐渐淡忘了这个北方大国。近年来随着俄罗斯在国际舞台上重现锋芒,尤其是中俄似近似远的关系,以及俄罗斯逐年加大了对中国游客的吸引策略,这个北方大国又渐渐回到了人们的视线。我写这个“漫记”而不叫“游记”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对旅游过程的记录,还有对俄国政治历史文化的分析体会与简介。如果有读者对俄国历史感兴趣,相信耐心读完后会有初步的了解,不过水平有限,因为这毕竟只是个人游记。
-------------------------------------------------------
自从2016年俄罗斯对中国实行团队旅游免签后,就计划去俄罗斯一游,可是直到今年才有时间成行。8月底到9月初,我国北方刚进入金秋季节,对于地处北温带横跨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来说,不冷也不热。
为了避免飞行中转和不走回头路,我们只好舍近求远,在携程网上报名了上海出发的九天非购物团。不过后来发现中国的俄罗斯旅游线路管理还是较为混乱,完全不像欧洲其它旅游团正规,此乃题外话。
8月28日中午,一架东航大型空客载着我们一行34人的旅游团从浦东机场起飞,没想到东航的国际航班上居然还可以享用卫星通讯,近9个小时飞行途中可以使用wifi,我一边与亲友们收发着微信,一边听着杨白劳的“世界历史有一套”,既可消除旅途的疲劳,又可恶补一下对俄罗斯历史文化了解不足的缺陷。
与其它出国目的地参团人群最大的区别是,去俄罗斯旅游几乎都是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这可能与老一代人的苏联情节有关,因为我就是抱着这样目的出行的。在改革开放之前,我们对外国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于前苏联的电影、小说和文学作品。即便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后,苏式文化仍然控制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因为我国的政治教育体系仍然是参照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记得作为知青的我们在下乡时,排解忧愁和困惑时所哼的歌曲都是苏联的,那时的知青几乎人人都会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树”、“红河谷”等爱情歌曲。
飞机于当地时间5点钟降落在谢列梅捷沃机场,该机场位于莫斯科西北部28公里处,而旅行社预定的酒店却在莫斯科东南郊区,大巴车需要穿越整个市区。不像国内,莫斯科连个环城高速都没有,穿越拥堵的特维尔大街、伏尔加格勒大街主要街道,两个多小时后才到达酒店。
透过下榻酒店6楼的落地玻璃往外望去,落日的余辉撒满了城市上空,这个城市没有高大的建筑,七层以上楼房已经算是高的建筑物了。
第二天早晨酒店的自助西餐却让人大跌眼镜。8点钟餐厅才准时开门,只有20来张餐台的餐厅一下子蜂拥而入两百多人的游客,清一色的国人面孔,许多大妈们一个人用胳膊横揽四人位子等其他人去取餐,让我们这种总想装点绅士风度的男人们只好站立在门口用餐。搞不懂到底是酒店的配置问题还是旅行社的安排问题,我们这还属于高价的所谓豪华旅游团,也不知道同时用餐的有没有廉价团友们。
第二天的行程是莫斯科周边两个小城市,谢尔盖耶夫和弗拉基米尔。虽然最远也不到200公里,但对于没有高等级公路的俄罗斯来说,不得不安排两天时间。至此,我的俄罗斯旅行正式拉开大幕。
我曾对这个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产生过极大地兴趣,我想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应该有着共同的想法。正因如此,几乎在俄罗斯所有旅游景点,都可以看到面向中国游客的苏联老歌的演奏和光碟兜售。甚至一次在乡下田野小路上一位俄罗斯老人手风琴演奏的“喀秋莎”吸引了大批的中国游客。
在俄罗斯之行前后,我曾阅读了许多有关文献,活学活用地指导这次出行,从而才能完成这篇漫记。 位于谢尔盖耶夫镇的谢尔吉圣三一大修道院是俄罗斯最大的修道院之一,也是东正教最古老的教堂之一。
说起东正教,许多中国人可能分不清楚其与基督教的区别,对于不信教的我们来说,觉得西方的天主教、东正教、新教都差不多。自从鸦片战争以来,基督教在中国得到了大规模发展,而为什么东正教却没什么发展呢? 自从18世纪初沙俄帝国侵占中国大量领土后,也派出了许多东正教的传教士,而俄国人总是以大国沙文主义自居,并没有像基督教那样兴办学校、慈善机构、医院和孤儿院,加上沙皇并没有很多经费的支持,所以当时东正教在国内发展信徒很少。到19世纪初苏联社会主义建立后东正教就更没有发展的机会,而这个时期民国政府与美国关系较近,造成基督教在中国发展很快。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东正教在中国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
教堂前,一对假扮王子与王妃的情侣在漫步,期望着中国游客上前合影。花园里,一位俄罗斯大妈在悠闲并认真地反复修改她的油画作品。两位俄罗斯姑娘悠闲地遥望远方,亲密交谈着什么。小河边散步的情侣们,草坪上悠闲的鸽群,小镇上到处都显示出一派和谐的景象。
我曾到几个不大的超市逛过,发现商品还是比较丰富,除过少量产自欧洲其它国家外,大都是俄罗斯自产。说明现在俄罗斯人生活还是较为富裕的。
不过俄罗斯的公路实在不敢恭维,第三天返回莫斯科时,没有什么交通拥堵情况下,100多公里的城际公路居然消耗了差不多四个小时,一直到三点多才吃午餐,吃着所谓最好的俄罗斯餐荞麦饭时,饿着肚子的团友们狼吞虎咽吃着实在难咽的俄餐,不知道俄国人怎么会把这种饭当成好吃的东西,从而也理解了赫鲁晓夫那句名言“土豆烧牛肉”为什么当做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了。
哦,对了,忘记说了,在弗拉基米尔市住的酒店确实太差了,尽管旅行社事先已经声明三星级是这个小城市(弗拉基米尔在13世纪时曾为俄罗斯首都)最好的酒店了,但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没有热水没有wifi看不到一个服务员,连铺床和套被子都需要自力更生。也证明了导游说的俄罗斯人是很懒的民族的说法。
由于路途耽搁,第三天莫斯科的行程只能安排参观地铁了。
莫斯科的地铁确实很有特色,值得一看。第一个特点是深,深入地下有近一百米。第二个特点是长,总长度有300多公里。第三个特点是华丽,每个地铁站都装修的富丽堂皇,而且各有特色,据说150个地铁站没有重复的装修设计。
我们乘坐了一段地铁,对我感受最深的还是管理。虽然安检和读卡通道闸设备远没有我国先进,但其速度之快却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我计算了一下,平均40秒一趟列车通过,其中站间运行约30秒,停站不到10秒(包括上下乘客和开关门)。我不知道如果遇到前段时间网上发布的那种为等待丈夫上车,妻子把住车门不让列车开车的情况会如何处理。
这个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设的地铁系统,如今仍能保持着这样的通行能力真让人叹服,据说莫斯科每天约有一半客流量是靠地铁运送的。这也让我想起来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援建的武汉长江大桥至今仍然完好,而70年代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却一直需要维修。因此而不得不佩服俄国人基建工程的质量。
晚上是自费项目莫斯科马戏团,虽然要收500元RMB,但想想既然来一趟,这世界著名的大马戏还是不能错过。我不得不佩服中国的票贩子居然把生意做到了俄罗斯,因为已经过了开演时间,看到导游焦急地从中国人票贩子中拿到了票,也不知道差价能有多少。
看完演出已是10点钟,才吃上晚饭,不过终于能住上一个舒适的酒店了。
第四天早上,终于看到了那熟悉的克里姆林宫尖顶式建筑了,走近看时却发现克里姆林宫完全没有照片上的那种庄严感。
红场上巡逻的俄罗斯女兵还真有点飒爽英姿五尺枪的味道。作为莫斯科的中心广场,红场早已成为俄罗斯的代表性符号之一,是举办国家阅兵、重大节日庆典的场所。
我们早已熟悉的红场当之不让应该是俄罗斯历史文化的代表了,留影是必然的。红场四周景点众多,北面红色建筑是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东面是莫斯科国立百货商场,南边为造型别致的圣瓦西里大教堂,西侧是列宁墓和克里姆林宫。
红场一角被围起来正在计划搞一个什么展会,但圣瓦西里大教堂那独特的建筑却很夺目,显示了16世纪俄罗斯民间建筑艺术风格。教堂外部由九座塔楼巧妙地组合为一体,在高高的底座上耸立着八个色彩艳丽形体丰满的塔楼,簇拥着中心塔。
红场北端入口处的朱可夫青铜雕像最为醒目,对于这位苏联元帅,五十岁以上的中国人应该都很熟悉。在前苏联解体后朱可夫塑像仍矗立在红场上,可见这位将军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不一般。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50周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为朱可夫塑像揭幕,同时也为他正式恢复名誉。要知道二战中朱可夫元帅可是卓著功勋出类拔萃,也正是由于其功高盖主,也遭到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的冷遇。
进入克里姆林宫需要安检。 进到克里姆林宫里面,却发现教堂比办公场所还多。
圣母升天大教堂位于克里姆林宫中心,曾经是俄罗斯的国教大教堂,历代沙皇都在这里举行加冕礼。在教堂广场的四周分布着十二使徒教堂、天使报喜教堂、圣弥额尔教堂和伊凡大帝钟楼。钟楼前面有一座17世纪建造从未敲响过有一大块裂片的大钟。教堂中收藏了很多文物珍宝。参观教堂是参观克里姆林宫的主要活动。
总统办公大楼与教堂相比,显得可没有那么豪华。周围也没见到岗哨,但游人仍然是不可以前往参观的。据导游说有一次带领团队参观恰遇普京出门,还向游客们打招呼。
出了克里姆林宫,总觉得没有想象中的那样庄严,似乎只是从沙皇时期的教堂参观完毕一样。红色的克宫围墙外,两个士兵在守卫着无名烈士墓。而在红场西侧的列宁墓,每逢周一、周五关闭,8月31日正逢关闭日,而且也不在行程内,没能入内参观。据说参观列宁墓要排很长的队,需用一个多小时。列宁墓周围还有一些包括斯大林在内的其他苏联领导人的墓碑,不过似乎无人问津。赫鲁晓夫是唯一没有葬在红场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据说是因为他本人生前坚决反对与斯大林为邻。这些年来,俄罗斯人一直延续着将列宁遗体迁出红场的争论。2011年2月举行的公众投票显示,超过60%的俄罗斯人支持迁出提议,不过现任俄罗斯总统普京是列宁的崇拜者,公开反对这一提议。
亚历山大花园是克里姆林宫红墙外的一个长方形公园。这里是莫斯科人休息游玩最喜欢去的场所之一。旁边的马涅什地下商场和广场,与花园浑然一体,喷泉、雕塑随处可见。站在红场上,望着悠闲的游人们,却没有天安门广场那种宽广、庄严的感觉,感觉红场还是太小了。
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胜利广场建于1995年5月,是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修建的。广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胜利女神纪念碑,高141.8米,象征卫国战争1418个战斗的日日夜夜三棱形的碑身,每个棱面上用浮雕板表现了卫国战争的场景。
广场上正在进行一个新产品展会,有意思的是女性工作人员都身着军装,看来俄罗斯人还是有军人情结的。
胜利广场东侧是莫斯科的凯旋门,有点像巴黎的凯旋门,气势宏伟,是为纪念俄军打败拿破仑而建。门高28米,门顶是一尊手执月桂花环,背生双翅驱驾六套马车的胜利女神像。门柱之间,四尊俄军士兵雕像,身披盔甲,手执盾枪
整个莫斯科城市的高楼很少,位于列宁山(也叫麻雀山)的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大学(莫斯科大学)主楼算是较高的建筑了。这所1755年建设的大学一直是欧洲的著名大学之一。
直到近年来,莫斯科才开始建设高楼,尤其是为赶在今年的世界杯之前建设的三栋摩天大楼为莫斯科还是增添了不少光彩。由中建总公司承包2008年完工的莫斯科“联邦大厦”竖立在莫斯科河畔,现在是莫斯科的一道风景线。
第五天,9月1日,我们乘坐高铁前往圣彼得堡。遗憾的是旅行社订票人员居然会出差错,原本上午出发变成了下午出发,我们不得不在候车室等了四个多小时(这也是我在国外游中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比起普通火车站,高铁站候车室算是很高档了,恰遇一个军乐队正在候车室里演奏。
莫斯科-圣彼得堡高铁于2009年通车,是俄罗斯国内仅有的两条高铁线路之一。与国内高铁相比,俄罗斯高铁可逊色多了,虽然通车不久,但车厢却显得陈旧,据说这是俄自己生产建造的高铁。莫斯科距圣彼得堡650公里,高铁需要4个多小时,可见其速度有多慢。
在候车和乘车途中,整理和回顾一下这几天的旅途感受。先从俄罗斯帝国起源开始吧。 俄罗斯,这个被蒙古人统治长达200多年的民族,为何一举而起成为横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呢?这也是许多历史学家们一直研究的课题。
从13世纪成吉思汗灭掉西夏与西辽后,便迅速向西挺进,真正侵略并完成统治罗斯公国(俄罗斯的主要组成部分)的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个儿子窝阔台,从此开始了在罗斯土地上长达两个半世纪(1237年-1480年)的殖民统治,这在整个俄罗斯民族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我认为,正是蒙古人的强权统治,对俄罗斯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顺便说一下,我觉得蒙古人不但是对俄罗斯扩张,就是对中国版图的扩大,也应该是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蒙古人(常称鞑靼人),实际上分为分为白种鞑靼人和黄种鞑靼人,白种鞑靼人现在主要生活在乌克兰克什米亚一带,是由许多不同部落长期融合而成的,包括西迁的匈奴人和突厥人,实际上在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历史岁月中,不可能没有大量的混血民族产生,其游牧民族的铁血好战特性影响了后来的俄罗斯民族。蒙古人对俄罗斯的侵略和对俄罗斯的统治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保护了俄罗斯免受来自西方各族的侵略,有利于形成从伊凡一世开始直到彼得一世最后形成完整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对俄罗斯的历史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的。
有点扯远了,但自从18世纪初彼得大帝和叶卡琳娜大帝的野蛮扩张,造成了俄罗斯民族的自大傲慢心理。尽管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后,一直倡导各民族平等和自决,但斯大林时代直到后来的勃列日涅夫时代却将大国沙文主义演绎到了极致。
如今的俄罗斯人仍然有着强烈的民族情绪,自大、排外、情绪化,我们遇到的俄国服务员的态度傲慢,几乎看不到笑容。至今俄罗斯仍然是世界上英语最差的大国之一,因为在俄罗斯中学,英语仅作为选学课程。走在俄罗斯街上,除过极少的西方产品的英文广告外,几乎看不到英文。这对于英语作为必选课的中国人来说,到了俄罗斯几乎成了文盲。
有意思的是有一天晚上我和朋友在超市买了几罐“啤酒”准备回到酒店畅饮,打开后却发现原来是格瓦斯(一种俄罗斯特产饮料,我还以为易拉罐上面的俄文4%是酒精含量呢),因为整个超市的产品看不到任何英文介绍,售货员连一句简单的英语也不会。
俄罗斯人崇尚强权政治,据导游介绍,现在许多俄罗斯人认为,历史上能够称为“大帝”的只有三人,除过彼得大帝与叶卡琳娜大帝外,当今的普京也在其列。因为一些俄罗斯人认为,经常秀肌肉秀骑术对外铁腕著称的“铁汉”普京才能代表俄罗斯人。
傍晚时分才到达圣彼得堡。圣彼得堡完全不同于莫斯科的建筑风格,几乎就是西欧的花园城市风格。涅瓦河畔那一座座哥特式、巴洛克式、罗马式风格各异的建筑群,让人感觉到犹如身处巴黎。 是的,圣彼得堡就是巴黎的“翻版”。据说彼得大帝曾经微服到法国学习取经,圣彼得堡就是他亲自监工设计的。城市布局跟巴黎一样呈辐射状,但街道比巴黎更宽阔,300多年前就已经设计成六车道了。
涅瓦河比塞纳河更宽阔,市内有纵横交错的93条河渠,共有44座岛屿,580多座桥梁连接,故也被称为“北方威尼斯”。这座既浪漫又简雅,被彼得大帝打造并移作首都的城市让我们突然心旷神怡,在莫斯科旅游途中的那种不愉快一扫而光。
巴甫洛夫斯克花园距离圣彼得堡约30公里,曾经是沙皇的狩猎场, 1777年,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抱上了孙子,一高兴便把巴甫洛夫斯克送给了独生子保罗。现在成为圣彼得堡一个安静美丽的大公园。 公园里有许多雕像和草坪,夏天在树林里散步是非常惬意的事情,适合漫步和野餐。不过对于匆匆来去的游客来说,我觉得倒是可有可无。
巴甫洛夫斯克花园里面非常幽静,在草坪上练瑜伽,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树丛中松鼠跳来跳去,一点儿也不怕生,甚至跳到游人身边向人示好。
距离巴甫洛夫斯克花园不远,就是著名的叶卡捷琳娜宫。到俄罗斯旅游主要看四宫,除过克里姆林宫位于莫斯科外,其余三宫均在圣彼得堡,而这三宫中,我觉得最值得参观的就是叶卡捷琳娜宫。冬宫主要是博物馆,夏宫主要是花园,而叶宫则既是博物馆又是花园,无不体现了俄罗斯建筑艺术的辉煌与博览。如果三选一,我则建议只需去叶宫。可以说,叶宫是一组诗与画的组合。
叶卡捷琳娜宫,是1717年彼得大帝为其第二任妻子,皇后叶卡琳娜而建的夏日别墅,占地达600万平方米。为了彰显皇家领地的身份,宫殿所处的一带在其建成后即被称为沙皇村。
进入宫殿,可谓金碧辉煌,美轮美奂,真是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其中用50多万个琥珀精装而成的琥珀屋更是感受非凡,遗憾的是琥珀屋是不允许拍照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餐厅,硕大的餐台,精致的金银精致的餐具,金色的灯饰和座椅,金色镶边的大镜子。从窗子望出去,窗外园林风光尽收眼底。想想那年代久远的奢华生活,是我们在故宫参观时也无法想象的。
说到叶卡捷琳娜宫殿,就要说起宫殿的三个女主人,也就是三位女沙皇。
第一个女人是彼得大帝的皇后叶卡捷琳娜一世(1684年4月15日-1727年5月17日),这座宫殿最早就是为她而建的。我对其经历颇为感兴趣(称得上是传奇人物),因而记忆深刻。她是一个立陶宛农妇,原名玛尔塔,大字不识一个,先嫁给一个瑞士军官。因相貌出众,被缅希科夫(彼得大帝的宠臣)俘虏而成为其情妇,彼得大帝在缅希科夫家中相见后便一见钟情,一跃成为居万人之上的君王的宠妃(彼得大帝居然毫不在意她曾为下属的情妇,这在中国的皇帝那里是难于想象的)。她和彼得一共生了11个孩子,但只有两个活下来。生了第一个皇子后,改信东正教便更名为叶卡捷琳娜。1712年彼得和叶卡捷琳娜正式结为夫妻。1724年彼得加冕叶卡捷琳娜为皇后。彼得大帝去世后,在缅希科夫支持下她居然还登上了女皇宝座(实权基本上在缅希科夫手中)。怎奈她沉溺于享乐,不到两年便去世了。
第二个女人是伊丽莎白女皇一世(1709年12月29日——1762年1月5日,与英女皇同名,可别搞错了),就是彼得大帝与叶卡捷琳娜一世的小女儿,也是彼得大帝晚年时最亲近的人。叶卡捷琳娜一世去世后,皇室之间皇位争夺异常残酷,伊丽莎白历尽坎坷,1741年发动政变,推翻其甥孙伊凡六世,自立为女皇。伊丽莎白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皇,从她开始,彼得大帝的强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她宣布继承彼得大帝的传统,废除了内阁,恢复了元老。鼓励商业发展,使俄国经济有所复苏;资助文学艺术创作,创建莫斯科大学和艺术院;与法国和奥地利帝国结盟,她以荒淫著称,终身未婚(据说曾与一个会唱歌的下层军官同居)。
第三个女人便是著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1729年4月21日——1796年11月6日),中国文史学家将她比作“俄国的武则天”。她的传奇故事有点像奥匈帝国时期的奥地利皇后与匈牙利女王茜茜公主,但她对欧洲的影响却远比茜茜公主深远。这位原名叫索菲娅·奥古斯特的普鲁士没落贵族女儿,偶然的机会被伊丽莎白女皇一世选为皇位继承人彼得三世的储妃。年轻的索菲娅苦学俄语和政治文化军事,昄依东正教后更名叶卡捷琳娜(俄语的意思是圣洁,俄罗斯叫这个名字的人太多了,为了与彼得皇后区别,便称为二世)。由于伊丽莎白女皇一世无子嗣,选择了病恹恹的外甥彼得三世成为皇位继承人。可伊丽莎白女皇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病逝不久,这位普鲁士女子便发动政变,废除了刚刚登上皇位不久的彼得三世,又在情夫帮助下除去丈夫(暴死狱中),自己做了沙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35年,政绩显赫,将俄罗斯版图扩大了数倍,当时的俄罗斯可谓欧洲宪兵,到处都有她的身影。24集俄罗斯电视连续剧《叶卡捷琳娜二世》叙述了其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生。不过令人们感兴趣的还有她的私生活,据说其荒淫无度,男宠无数(传说有200人之多),子女均为私生(与贵族萨蒂科夫所生的长子保罗一世后来继位成为沙皇),最令人称奇的是所有的男宠都对其俯首帖耳,并为俄罗斯帝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如大将军波将金、奥尔洛夫等)。不过从画像上还真看不出这几个女皇有什么漂亮之处,也许当时人们审美观念不同吧。
叶卡捷琳娜宫殿外面就是叶卡捷琳娜花园,这是一座精美布局奇妙构思的花园,错落有致的绿色篱笆墙,精美的白色铁艺长椅,争相绽放的花朵,清波荡漾的碧水湖,优美图案的大草坪。整座园林弥漫着女皇的妩媚风韵,也充满着诗情画意,散步在花园中,令人流连忘返。
如果说叶宫充满了女性的韵味,那么夏宫则凸显了象征皇权的男性特征。
夏宫距市区约30公里,始建于1714年,被誉为“俄罗斯的凡尔赛宫”,彼得大帝亲自督建。夏宫花园分为上花园和下花园,宫殿在上花园。内外装饰极其华丽,两翼均有镀金穹顶,宫内有庆典厅堂、礼宴厅堂和皇家宫室。
现在看到的夏宫宫殿是1946年开始重建,用了近20年才全部完工。二战时期在法西斯军队到来前,只抢运了部分藏品,为了不让法西斯在这里举行庆典,斯大林下令炸毁了彼得夏宫。
大宫殿前是被称作大瀑布的喷泉群。这里有37座金色雕像,29座潜浮雕,150个小雕像,64个喷泉及2座梯形瀑布。 在喷泉群一个大半圆形水池的中央,耸立着大力士参孙和狮子搏斗的雕像,这就是著名的隆姆松喷泉。
下花园绿树成荫,草坪花朵交相辉映。
下花园面向波罗的海,站在海边,遥望对面的芬兰湾,似乎可以想象三百年前彼得大帝打通出海口后的欢呼情景。
下花园中绿草如茵,松鼠甚至可以跳上人们背上手舞蹈。
参观彼得夏宫,不得不说说彼得大帝。俄罗斯人津津乐道并最为自豪的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厂,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建立了正规的陆海军,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可以说,近代俄国的强大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
500RMB的自费项目涅瓦河游轮还是值得的,品尝着格瓦斯与伏特加,一边欣赏河两岸的风光,一边观看俄罗斯表演,还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列主义”,这句从小就耳熟能详的语言,如今终于目睹了阿芙乐号巡洋舰的芳容。当我们从游轮上望去,110岁芳龄的阿芙乐号就静静的躺在涅瓦河畔。据说现在除过供游人参观外,船上已经成为一个游乐场,还常常举办一些富豪酒会和派对。
最后一个“宫”便是著名的冬宫,不过我倒是觉得就建筑特色来说,最没有特色的就是冬宫了。 建筑面积超过4万平方米有1千多个房间的三层建筑的冬宫是昔日沙皇皇宫,1917年11月7日(因为俄历是10月,所以称作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起义群众攻下了冬宫,此后冬宫就一直是国家博物馆。
由于馆内不许拍照,所以无法展示其内部展品。不过,其中展品最多的还是收藏的世界著名油画。我们也仅仅参观了其中一部分展馆。
冬宫广场的建筑规模倒是很有气魄,为纪念一战胜利,在广场中央竖立了一根亚历山大纪念柱,高47.5米,直径4米,重600 吨,用整块花岗石制成,不用任何支撑,只靠自身重量屹立在基石上,它的顶尖上是手持十字架的天使,天使双脚踩着一条蛇,这是战胜敌人的象征。
还有半天时间去了圣彼得堡郊外的拉多加湖,这是仅次于北美苏必利尔湖的世界第二大淡水湖,因为二战期间德军完全切断苏联内地与列宁格勒的运输线,在长达900天的列宁格勒大围城中完全靠已经结冰的拉多加湖中间一段宽约65公里的水域不在德军炮火的射程之内,从而以“生命之线”而著称。
坐落于涅瓦河畔建于18世纪初的圣彼得堡要塞是当时城市最早的建筑,其中有大教堂、钟楼、圣彼得门、船屋、造币厂、兵工厂、炮楼、十二月革命党人纪念碑,也是一个值得一游的地方。
坐在涅瓦大街咖啡馆里,享受一下异国情调也是不错的选择。
俄罗斯游就要结束了,最后还是想说说大多数国人关心的事情。
整个行程,几乎看不到前苏联时期的景点,向游人开放展示的几乎都是沙皇时期的文物古迹。从1917年红色革命政权建立年到1992年苏联解体,75年的历史似乎在这个国家消失了,这对于我们有着苏联情结的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幸亏克格勃出身的普京对列宁有着强烈的感情,不但红场上仍然保留着列宁的遗体,还保留了少量的前苏联领导人的部分塑像,当然许多博物馆里还有苏联时期的展览,但这些都不是游客们能够接触到的。
专家学者们对苏联解体有着许多不同版本的解释和论述,我自己的看法是,历史总有它的必然性,虽然领袖人物对历史性事件的发生有着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但不是根本因素。
苏联这样的超级大国在计划经济的主导下,主要发展军工与重工业,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轻工业非常滞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加上民族矛盾,到上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峰。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推行改革,但由于其把政治改革放在了经济改革的之前,直接导致了苏联解体同时自己也成为一个悲剧人物。我自己阅读了有关苏联解体的资料后得出的一个结论是:经济改革必须走在前面,同时适时进行政治改革。还有就是顶层推行的政治改革必须有强大的执行力,这就是加强党的领导。而苏联解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关键时候苏共组织处于瘫痪状态,在民主的表象下各个加盟共和国权利大于中央。
后记: 旅游,就是到别人生活的地方去观赏和体会。观赏,只能看到现在;而体会,则必须联想过去。我认为,如果不考虑历史文化只看自然风光的旅游不能称作真正的旅游。俄罗斯旅游其实主要就是两个城市的旅游,而我们感兴趣的苏联文化其实还应包括更广泛的地域。例如乌克兰的基辅无论是国内战争时期,还是卫国战争时期,尤其是苏联解体时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2年的乌克兰公投独立对苏联解体起到了关键作用)。曾经影响一代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主要发生地就是在乌克兰。我认为保尔那种顽强的毅力,热爱生活,永不言败的精神永远也不应该过时。
我曾经详细阅读了《大国的 崩溃-苏联 解体的台前幕后》一书,有关这方面的论著特别多。作为老百姓,我们只知道冷战结束带给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不必总是提心吊胆地生活在核 战 争的恐怖之下。
俄罗斯之行,我的感受比其它欧洲国家要多,尽管有许多缺憾,但总算是满足了多年来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