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A和他的室友B合住。两人一开始关系不错,客客气气,连饭都一起吃。A总想对B表达善意,每次吃完饭总是很体谅地提出洗碗。一开始B也会说要自己洗,久而久之,就懒得洗了,任由A去收拾。
可A天天洗碗,最后终于厌烦了。他陷入了两难之中:和B讲吧,B已经习惯不洗碗了,现在让他洗会不会不高兴啊?不和B讲吧,自己天天洗碗又不爽,B为什么脸皮这么厚呢,他都不觉得自己也该洗洗碗吗?
因为介怀洗碗的事,A就天天忧心忡忡,和B的关系就没那么好了。每次看见他就想到这事儿,心情低沉,又觉得B对自己不好,暗自生B的气。可B呢,依旧脸皮厚厚的,和没事人似的,依旧不洗碗。
这件事情到底是谁的错?
一般我们会想,B不肯洗碗,当然是B的错。可A有没有责任呢?当然也有一点,洗碗这活难道不是他主动揽来的吗?
对错很难判断,那我们换个思路,想想谁应该改变吧。首先,B是不需要改变的。哎,等等,为什么呢?
因为他觉得现状很好啊!——如果一个人觉得现状很好,那是很难让他主动改变的。
那难道让A改变吗?
对。
A觉得不爽的源头在哪里呢?
首先,他想通过洗碗笼络关系,背后隐藏着这样一个想法:“我只有多干家务,才能讨好B,如果我不干,B就会不那么高兴”。这个想法本身就贬低了自己,希望靠付出劳动来获取对方的认可。但实际上,A完全没必要这么做。两人投缘与否,根本不会受家务的影响。
其次,A认为B习惯了不洗碗,他会认为自己不洗碗是天经地义的。在这里,A仅仅是用自己的想法在解读B,而B真实的想法,A并不知道。如果A认定自己的想法,那他永远不知道B是怎么想的,现状也根本不可能改善。
最后,A怕B会不高兴,就不敢对B提要求,宁可自己憋着。这么做的潜台词是:“B的心情比我(A)的心情要重要,我宁可自己不高兴,也不能让对方不高兴。(如果让对方不高兴,我就是对对方不好/我和他面子上都过不去……原因很多很多)”。看,A再一次把自己贬低了,认为自己的需求是不重要的。
可A最终是不高兴了呀,他也很希望改变现状。可以怎么做呢?方法其实很简单。相比于一味地压制自己的需求,武断地猜测对方的想法,A不如让自己和对方平等,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A可以直接和B说:“这段时间一直是我洗碗,感觉负担太重了。既然我们一起吃,不如一人洗一次如何?”
一般B都会很不好意思,或者略有不爽地表示同意,这就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了。如果B不同意怎么办?也没关系,因为A至少勇敢地表达了自己的需求,没有委屈自己。再不济,他还可以选择和B分开吃饭。
所以一般在人际关系中,“觉得不爽的那一方应该改变”。
不爽老公每天回家太晚的话,就不要太把“贤妻良母”的枷锁套在身上,强迫自己体谅对方工作的辛苦;不爽午餐同事总去不对胃口的餐厅,就不要太在乎自己在同事中间“平易近人”的标签,总说“我都行”,没准对方也想换换口味呢!
尽管我们“不爽”的时候满怀好意,但是好意往往也能办成许多坏事。“不爽”久了,就会心生嫌隙,就会由爱生恨。其实,一切都是一场误会而已。
很多时候,“不爽”仅仅是因为我们太敏感、想得太多、太压制自己的意愿了。一段稳定的关系,需要每个人的需求被平等地表达和尊重。在自己被压垮之前,勇敢地说,光明正大地做,很可能你我都会有一个更好的结局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