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我,特别喜欢出去玩,无论是坐长途火车的硬座,还是住偏远简陋的小宾馆,只要能上路就很开心。记得2012年一个星期坐了四趟单程20小时以上的硬座,从上海到广州再到海南,再原路返回;返途中还来M了,可是丝毫没有疲惫感。2015年跟两个好姐妹一路向西去到西宁和敦煌,三十多个小时的硬座和一晚上的卧铺,三傻姐妹也玩得很开心。那时候还想着以后要出一本书,书名我都想好了,叫做《火车上的中国》,专门记录我在各路火车上听到人和事,那些背井离乡的工人们,那些外出求学的青年们、那些告老还乡的老人们…他们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叙说,在这长达一天的火车上,比起冷漠的四目相对,大家对坐闲聊反而更应景这个火车的硬座设计。
那时以为工作后的我会经常坐火车经常出差。太天真了,当学生的时候时间不值钱,能省钱宁愿多折腾。而现在时间变得宝贵起来,自那之后基本上没怎么坐过火车,短的自驾或者高铁,长的都是坐飞机,怎么省时间怎么来。
现在的工作需要经常出差,基本上一周有三四天都是在路上的。我出门都打的士,住的都是公司协议的五星级高档酒店,出差经常也很受礼遇吃了各种大餐,可是我一点也不喜欢这个“在路上”,甚至很厌倦。
貌似过了25岁,想法真的会变。现在我理解的“在路上”不一定真的在路上,可以在家里,在电影里,在书里,甚至可以在简书里。这些能让我脱下包袱心灵平静的地方,都是“在路上”。相同之处在于探索,以前在路上希望探索世界,了解更多人和事;而现在的探索更多是向内的,是对自己的探索。
早起静坐在客厅,想通过冥想清除掉一些杂念,却发现几乎每3秒脑海里就冒一个想法,有关于工作生活的大事也会关于今天吃什么的小事。生活过得越来越好,凡事的选择也多了很多,而每一次选择都会带来焦虑和纠结,大小选择不断,各种杂念也就不断。想起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晒出一张衣柜的照片,全部都是五十度灰,简单来说只有两件衣服,一件灰色Tee,再加上一件更灰的套头hoodie。反正就这两件,这样每天就不用想今天穿什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一些重要决策的思考上,而不要让生活中各种无所谓的小选择侵占了整个头脑。
25岁之后的我们,开始做一些人生重要的决策,包括结婚生子事业发展买房买车等等,每走一步都会焦虑地左顾右盼,am I right? 可是很多事情只有时间才可以告诉我们答案。所有的焦虑都是徒劳。
佛教里面讲究修禅,入世也好出世也罢,只要活在当下,念不乱,在哪都是修行,在哪都是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