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理事会第十二期读写营即将结束时,j星星老师在群里公布获得赠书名单,我有幸成为四名获赠人员之一。惊喜之余,我想不能辜负星星老师的美意,一定要认真品读,输出读书笔记。对我来说,阅读是比写作更接近日常的幸福,故时常偷懒,极少动笔,看过的书不少,输出的读书笔记不多。本文以星星老师的赠书为契机,略谈读《我与地坛》后的两点感受:
一、不被苦难摧毁的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
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他也曾想了此一生,觉得这样活着没有意义。苦闷的时候,他就摇着轮椅去地坛公园,一天到晚耗在园子里逃避现实。就是在这园子里,史铁生想明白了活着的意义,他不再想着去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说“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
史铁生没有抱怨命运的不公,反而感恩自己的命运,这是怎样一种豁达。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缺的,精神世界却是健全的,且活出了普通健康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我一直相信,能扛过困苦,不被逆境击倒,不被苦难摧毁的人,都是带着使命来到人间的。史铁生的经历就是最好的证明,读他的文字,会明白有些事情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有些东西任谁也不能改变,唯有正视与接受。
二十多岁,风华正茂的年纪,遭遇人生巨变,失去双腿,终身“扶轮问路”,史铁生内心的悲怆可想而知。他在地坛公园的角落里,想的最多的就是死和生的问题,想了好多年,终于想明白,“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这句话给我带来极大震撼,当夜失眠。父亲母亲临终时的画面一幕幕涌现。失去挚爱亲人的悲痛袭来。死真的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生命会终结在某时某刻,上天自会安排。母亲临终时说,真不想活了。我知道母亲是被病痛折磨得心力交瘁。我眼看着九十高龄的母亲做透析六七个小时不能动,能想见母亲内心的抵触。对母亲而言,死何尝不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以残躯之身活出自己的精彩,他留下的文字,给人以启迪与教化。
“但是太阳,它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当它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它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
二、在沉郁苦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路
三十岁时,史铁生的第一篇小说发表了,他母亲已经不在人世,没能看到儿子的成功。最牵挂他的母亲四十九岁那年去世,他坐在轮椅里连一条谋生的路都还没找到。
通过写作,史铁生完成对自己的救赎。他不认为坐轮椅的人就该潦草过一生,他也想“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稍微有点儿光彩。”他始终觉得写作这条路也是母亲希望他走的路。
史铁生每天偷偷地写,是如衣食住行一样必做的事。他很清楚自己的欲望,写作是为了活着,为了活得有价值。他认为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他在想清楚这一点之前,一直被三个问题困扰。第一个问题要不要去死,第二个问题为什么活,第三个问题干吗要写作。
生与死不是一瞬间就想明白的事。史铁生在地坛公园的那些时日,见到来园子里的不同人,有中年夫妇,爱唱歌的小伙子,闲逛的老头,中年女工程师,长跑爱好者,智力缺陷的小女孩。他在这些不同人的身上看到差别是永远存在的,疾病苦难不会在人间彻底消亡。那么“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由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当史铁生看穿了死是一件不必急着去做,无论怎么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情后,便决定要试着活下去,不甘心就这样了此一生,既然双腿没有了,死神还没有降临,那就好好活着,也不会有什么损失。至于为什么要选择写作这条路,是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做轮椅的自己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
知乎上有人问:人一辈子,最重要的到底是什么?
我认为拥有健康的身体固然重要,而内心的安定富足以及早日找到适合自己一辈子走的路更为重要。
史铁生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出一条写作之路,他不自哀自怜,以干净透彻的文字传达自己对生命的思考,富有哲思。
谁说我没有死过?
出生以前,太阳
已无数次起落
悠久的时光被悠久的虚无吞并
又以我生日的名义
卷土重来。
午后,如果阳光静寂
你是否能听出
往日已归去哪里?
在光的前段,或思之极处
在时间被忽略的存在之中
生死同一。
——摘选《重病之时》
如果史铁生的双腿健全,我们就看不到这些通透的文字。他第一喜欢田径,第二喜欢足球,第三喜欢文学。他是体育迷,却偏偏被截取了双腿。也许这就是宿命,是上天给他的使命,让他以文字为生,利己利他。
“有些路单靠腿(轮椅)去走明显不够。写,真是个办法,是条条绝路之后的一条路。”
在地坛安静的园子里,史铁生铺开一张纸,不考虑词句,不过问技巧,只是凭着自己的本心去写,觉得确乎有些什么东西最好是写下来,或轻松或快慰,也不管写出来会拿它去派什么用场,只是写,写下去。
“所谓好运,所谓幸福,显然不是一种客观的程序,而完全是心灵的感受,是强烈的幸福感罢了。没有痛苦和磨难你就不能强烈地感受到幸福。那只是舒适只是平庸。”
史铁生在扶轮问路的世间,用文字安定自己的内心,同时给他人以慰藉与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