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对野生菌的热爱,那真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啊!有网友是这么说的,“如果不小心看见小精灵了,那也绝对不是菌子的原因,肯定是自己没掌握好火候。”
每年5月,野生菌的盛产期,云南省最忙的部门应该就是省政府食品安全办了吧,总是不断地发布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通告,生怕大家因为贪吃而忘记了安全。
小编的朋友圈已经被这条开吃信息刷屏了,这条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发布的野生菌中毒防控预警短信,在云南人眼里可不是什么预警提示,那分明就是吃菌的发令枪 “好的,谢谢提醒,可以开吃啦!(¯﹃¯)”。
菌菇中毒、死亡事件每年都会发生,在云南人看来那一定不是菌子的问题,菌子那么好吃!
这里转发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公告 《预防有毒野生菌中毒预警公告》 提醒群众预防误采、误食 有毒野生菌中毒事件的发生:
一、广大群众要切实提高自我健康安全意识。不采摘、购买、食用不熟悉、难辨别、易混淆的野生菌。云南省常见有毒野生菌可以在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官网查询。
二、食用野生菌后,如出现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幻觉等症状时,应及时催吐,并迅速到最近的医疗机构就诊。
三、各级卫生健康部门要做好监测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医疗救治等工作。各级医疗机构要开通“绿色通道”,首诊医疗机构要第一时间救治,对误食剧毒类鹅膏(包括致命鹅膏〔俗称白罗伞〕)、黄盖鹅膏(俗称黄蘑菇)、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等剧毒野生菌中毒患者及危重病人,要及时直接转至有救治能力的三级综合医院,争取救治黄金时间。
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毒菌呢?
1 远离毒菌两个“金标准”
第一金标准:头上戴帽(菌盖)、腰间系裙(菌环)、脚上穿鞋(菌托)的菌子多有毒,尽量不要吃!
第二金标准:自己不熟知的菌子不要吃!只吃熟知的食用菌!
2 警惕“两大杀手”
(一)亚稀褶红菇(俗称“火炭菌")
亚稀褶红菇是我省中毒最严重的毒菌品种,历年来已造成多人中毒、多人死亡事件,而外形极为相似的密褶红菇、稀褶红菇却是食用菌,一般人很难区分,需要专业人员结合显微镜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手段才能进行准确鉴别,建议这类菌子最好不要食用。
(二)剧毒鹅膏类
有人听说吃鸡枞中毒,但鸡枞是无毒的,其实是因为误食了形态类似鸡枞的毒菌,如剧毒的致命鹅膏菌、灰花纹鹅膏菌、假褐云斑鹅膏菌形态和鸡枞很相似,因此采食鸡枞要特别小心。
若是我们还是不慎中毒了该怎么办? 下面是自救指南 请一定认真阅读
凡是在吃过菌子10分钟后至72小时内,有头昏、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或其他不适者,首先可以采取催吐的办法进行自救,随后应立即就医。
同餐进食者不论症状轻重,均应立刻到附近的医院进行观察诊治。
1.催吐:在中毒者神志清楚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可用手指按压舌根即可引起呕吐。可反复多次,尽量把胃内食物呕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2.立即就医:中毒后立刻到正规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菌子样品,以备鉴定菌子的种类,确定有效的治疗措施和判断预后。
菌菇虽然美味,还请谨慎辨认,别被它们的华丽外表迷惑。在这个吃菌的季节,希望大家都能吃得开心,吃得安全!!
奉上今年的第一餐野生菌,
大家一起吃୧((〃•̀ꇴ•〃))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