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拖延的根源竟然是它!

     墨尔本的疫情还没结束,转眼已在家宅了五个多月,好在有线上的事业、感兴趣的课程、志同道合的社群,使得这段特殊的时期不那么难熬。

     唯一的遗憾,就是迟迟没有日更写作!


拖延的损失

      写作这事吧,其实2010年时,我的导师——当时商科院的副院长就让我日更微博,每天写个一两百字,可我没写。

      2011年一位品牌界的前辈看到我的文章,说我文笔好适合做文案。基于当时的认知,觉得文案发展有限,还是策划、讲师比较有前途。就没太在意她的建议:多写文章练笔。

      2012年,因对心理学、哲学有研究,与几位优秀企业家前辈聊得很投缘,他们看过我写的感悟后,想请我帮他们写书。当时觉得自己还太嫩,没底,不敢接。

      直到2015年,看到一位朋友短短两三年时间变化飞快,被惊到了!她通过微信公众号分享所学所悟的内容,吸引了一些读者。线下也做一些分享会,起初很生疏稚嫩,但很快就变现了,而且越变越多,16年时靠影响力轻松赚了几百万。时至今日,光靠铁粉的付费她就可以过得很潇洒自在了。即便庚子年各种魔幻,她还是2个月就把一年的收入目标达成了!

      而这些年也看目睹了自媒体、社群、直播是如何成就了许多平凡人的。也看着自己预感到的一些机遇被行动力更强的人做出来了,长叹一声,要是多年前听了这些前辈们的建议,坚持写下来的话,要是想到马上就去做了的话,人生应该是另一番光景了吧。

      拖延的损失巨大到难以估算!比如,收益最高的往往是在起初的红利期,后面入场的人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那么做起来会越来越难

      我在15年底跟着上面提到的朋友做社群,那两年真是挺容易就赚钱的,而18年后,尤其今年,各种社群铺天盖地,人们注意力稀缺,真是比开始时难做很多。(尽管,现在社群依旧还是价值高地)

       复利这个东西,真的是越早开始越好!十年前就知道复利效应,可惜,没有通过写作来积累个人品牌和影响力的复利!


为什么拖延?

      有一个心理学研究出来的公式:拖延= 期望 * 价值感 / 冲动 * 延迟。

      在知道这个公式前,自己也分析过原因,起初应该是因为没意识到写作的巨大价值。即便13年开始做个人品牌项目,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前,好像写作写出成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但这两年已深刻认识到写作的重要性。也知道打工是单次贩卖时间,而积累个人品牌资产,有自己的作品(例如文章、书籍、课程录音录像等),是可以把一段时间的成果重复多次售卖的。这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收益方式不同,导致生活方式不同的原因之一。可这事价值感够高了,还不做,应该是其他地方卡着。

       对照公式看,“期望”指对成功的确定度,我还是挺自信的,也一直相信我能成就梦想,也相信我想做的事就能做成。

       那问题应该出在分母上吧!

       冲动是指因诱惑而分心,不聚焦,效率低。嗯,我觉得其他有很多感兴趣的事诱惑都大于写作,比如靠社群分享、演讲也能输出价值,还能即刻得到反馈和表扬,并实现吸粉变现。比如学习,时常我在写作前会想再学点、再看看别人怎么写的,结果学习把时间都占去了,不写内心也有充实感、满足感,也不难受,往往就作罢了。如此等等。我认为这是重要原因。

        延迟应该也是重要原因,毕竟从小想到写作文就容易拖沓。还有写作能带来的回报是延迟的,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是不确定的。

        自认找到原因了,还挺高兴的。然后做了一个测试,测试结果出乎意料,我拖延的主要原因竟然是……期望!!而我认为最主要的“诱惑”、“延迟”竟然得分最低!!也就是与我的预估截然相反!!

        于是仔细研究了下啥是“期望”,发现还真是这么回事!而这个原因可能很多人都想不到的,那就是——恐惧成功!

         说恐惧失败大家都很容易理解,还有人会恐惧成功?还真有!而且还不少!

        细细想来,还真是这么回事。最初去上海上大学时,啥也没有,也没啥负担,瞄准目标向前冲就行,行动力超级强,哪怕同时做学生会主席、社团骨干、还要学又难又讨厌的理工科,还是能超预期达成一个个目标。四年下来,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已超同龄人一大截。名企OFFER都是主动找上门的。

        但当我去了一趟美国交流实习回来,当我被带去一些高端场合接触了一些名流、明星,当我参加了一些付费培训,内心长出了更远大的志向,几个很要好的朋友说:“感觉我们已经不在一个层面了”,我很喜欢的一个人说:“感觉我配不上你”,好闺蜜说:“女人干嘛那么大野心,有个稳定工作,嫁个好男人不就挺幸福了嘛,干嘛那么折腾”……

       大概就是这时候,我的潜意识里开始怀疑,成功真的那么好吗?之前努力奋斗,觉得自己足够优秀才值得被爱,但当优秀起来更不被爱了……再加上当时接触到的一些成功前辈,听说钱是赚到了,健康搭进去了,或者顾不上家了等等。这些让我似乎在不经意间没那么渴望成功了。

        难怪,之后好几次,当成功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时,我却放手不想要了。我还特意问过几位导师这是为啥?现在明白了,原来我在恐惧成功,恐惧不被爱。

        另一方面,当啥也没有时,失败也无所谓,所以勇往直前。而当周围很多人对我报以较高期望时,有了点“偶像包袱”,担心让人失望。并且选择的行业需要创造力,创新意味着结果是不确定的。这种时候,就会下意识开启自我防(fang)御(ai)机制,故意拖着或不尽力。因为如果没有尽力,失败后就有借口了:“是我没尽力,不是我能力不行。”

       这也就是为什么小成的人挺多,大成的人极少。很多人是被自己的成就限制住而难以继续向上的。当然,能意识到就更有希望突破。


怎么破?

      找到原因,突破就容易多了!

      首先,纠正对成功的错误认知。成功并不一定都是要搭上健康的,也不等同于众叛亲离。放眼望去,普遍还是成功人过得更好。有更好的保养保健条件,有更高端优质正向的人脉资源,有更大的人生自由度……

      当我学会天赋解读,了解到人的不同类型特质,也就接纳了自己事业心强爱折腾,理解了闺蜜的家庭导向。我们都没错,只是我们不一样。如果自己是颗苹果的种子,何苦要拿梨的标准要求自己。难怪很多成大事的人都说,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迷失在外界嘈杂的声音中(哪怕亲朋好友真的是为我们好,但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虽然成长会让我们失去一些朋友,但一路上却收获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越往上走,人必然越少,但风景也会更好。不再恐惧成功,让我有种复活的感觉。

       对于自我防御机制,破解的方法是用成长型思维替代固定型思维。成长型思维面对挫折、挑战、失败都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一次的失败不意味着自己是个失败的人,而是会想办法解决问题,然后就成长了。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迭代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完美主义的人容易拖着迟迟不开始,总想等准备得更充分,更有胜算才开始,包括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不是很厉害了才开始,而是开始了才会很厉害完美主义应该后置,这样可以不断迭代优化,而前置只会导致拖延。其实完美主义和其他很多特质一样,都是有阴阳两面的,用对地方就能发挥正面作用,没必要自我评判自责内耗。

      另外,环境对人的影响也很大,可以找个可以推动自己的环境。如果身边都是一群行动力很强的人,自己也会被影响。就像我们社群MCN6月提出了每人1000场分享,但7月真正动起来的人很少。最近MCN群里一位带头每日群分享,一下子带动起很多人,在这样的氛围下,越来越多人启动了,哪怕有些很内向很不敢开口的人,也被带动起来了。 

        前天还有件让我特开心的事,我妈说在我群里听分享,终于体会到什么是用生命影响生命,她也有动力演讲了,于是接下来一个直播邀请。在练习时,我三岁的女儿看得可起劲了,还自己找来舞(ban)台(deng)和话筒(fang shai shuang),叽里呱啦说自己也会演讲。妈妈的演讲非常成功,得到极高赞誉。其实她是有很多内容和演讲底子的,就是退休后在家宅得没动力了。我说了很多遍,也有人请她去做顾问,她都不愿意。现在终于肯出山了,所以圈子对人的影响还是很重要的!

      妈妈还想把公众号也写起来,已经起好名字了。她的改变也影响到了我,于是,我终于在公域写作之旅上迈出了第一步,此乃开山之作,哈哈。写之前不知道写啥,写起来停不下来,想和做真是不同的频道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