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就学拳三年了。第一次正式学拳的场景还历历在目,却也不知怎么的,时间一下子就过去了。过去了就过去了吧,可却觉得,总有些话不得不说,否则将来的我还会埋怨两句今天的我,临末尾,还要再捎上句“却也不知怎么的,四年,五年,十年,二十年……这辈子一下子就过去了。”说到底还是想得多,不说又憋着难受,不得不说。这种人,俗话说,就两字,闷骚。整篇文章写下来,竟然真的发现自己竟然是个内心戏很多的人(捂脸笑)。看完自己写的这个经历,真的觉得打拳于我来说,就是对生活不断主观臆测和然后被现实狠狠打脸的循环,甚至,在每次半边脸被打得服服帖帖之后,还要凑上另外一半让他打。不过脸肿了,我也变强了。正是在这个不断被打脸的循环里不断积累下来的东西,支撑着着我的生活让它不断地螺旋上升。
大二刚开始,舍友小康开始学打太极拳的时候,我们大家天天都冷嘲热讽。诸如“太极是老年人运动”、“你这不中看也不中打”的调侃天天发生。想必想要尝试与众不同东西的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其实直到现在,我被人质问“为啥不去打篮球?多做做年轻人的运动”或者被调侃“你和菜场门口的那群大爷大妈打的有什么区别?”心里偶尔也会有一点不舒服。在学拳初期,人总是凭借着兴趣能战胜这些质问。等到有所成就之后,这些质问自当不攻而破。但是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是漫长的提升期,甚至是瓶颈期。若是同时被内心的怀疑和外界的质问内外夹攻,那是极不好受的。经历过如此淬火之后,人就会找到学拳的本心,那也是一种与外界无关,自己下的决定。小康也不是能言善辩的人,一言不合就开始采手比力气,不过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一年时间也就在打打闹闹里过去了。
到了大三下,膝盖又一次由于运动过度受伤了。于是这次我决定,这次要找个舒缓些的运动来健身。正好小康太极打的有模有样,就请他带我去学学。初学印象并不好,山老师一直在教别人拳,我在后面自个儿跟着学动作。感觉被晾在一边很久了,心高气傲的我有种被冷落的感觉。之后山老师来教拳的时候,我便质问了太极到底能不能打。山老师不急不缓的给我讲了很多有趣的太极的武学理念,那时我被山老师讲的奥妙深深吸引,就决定开始学拳。
初学并不容易,不仅动作做不好,还很枯燥,可山老师是总夸我打得好,我也就坚持打了下来。事情直到一两个月以后,才开始有点起色。记得大概是五月份一个午后,那时连三十六式还没学全,我就一个人在情人坑(又称下沉式广场)打拳。那天阳光和煦,照在脸上,有微微的暖意。微风徐徐,周围的树沙沙作响。我慢悠悠的打,打的很舒服。渐渐的我发现周围的环境好像渐渐凝固了起来,只有我在其中游走自如。世界静的不可思议。那时的心,也如明镜般平静。除了拳,什么都不想。有时打着打着,连拳都忘了。什么都没有,却意外的满足。那时候的我就觉得,如果能这么一直静下去就好了。
可惜那时的我既无知又贪心,把这种静当作是一种享受,不断的贪图这种感觉。甚至把这种理念带入生活,以为一切只要心里满足就好。直到后来发现,自己只贪图平静,无视现实的后果,就是常常不加思考地说着无所谓,之后一并承担所有恶果,把生活搞得一团糟,甚至练拳都不常打了。就这样停停打打,打打停停,又过了一年。
上研之后的我,常常纠结一件事,那就是我好像除了胡子什么都没积累下来,简直辜负了日子。其实负的哪里是日子,负的其实是自己。那时正巧放弃了一个苟延残喘却死撑多年的爱好,心情很低落。觉得日子过了这么多,自己却还一无所成,甚至没有太多成长,很是心烦意乱。一人乱走,无意间走到师父师叔平日练拳的僻静处,重新打起了太极。这时我发现虽然很久不练,动作稍有生疏,但仍然能打下连贯的一套,而且打完以后心情也平复了很多,于是又重新拾起太极。过了些日子,师父组织师门去大雁塔表演。表演是群体表演,我知道没人会只看我,可还是紧张的不行,脑子空空荡荡,好几次动作做错,真的觉得非常丢人。不过脑子宕机了,身体却还是被训练的很靠谱。近两年来的训练让身体牢牢地记住了每一个动作,即使不用去想,身体也会自然而然的去做。那次演出还算顺利,我也重新找回了自信。有些积累只是自己一时忘记罢了,它不会因为生活里突然地变故而消失或暴涨。这给了那时候的我一种稳稳的安心感,我突然发现这虽然是一棵需要我用一辈子去点亮的技能树,但同样,这也是我可以不断积累的一个方向,一个在生活繁复中不变的一个方向,一个后期大技能。可能就是从那时候起,我才真的立志要学好太极。
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琢磨该到底怎么练,才能把太极打好。钻研了一段时间,拳架和推手上便都有了一些进步。我惊叹于太极的奥妙。太极是不仅真的武术,能打人,还有很多奥妙的拳理。我突然觉得自己懂得好多好多好厉害,比周围的小伙伴都厉害了,就信心爆棚,得意洋洋起来。然而之后没多久,就在学院趣味运动会的摔跤比赛上被路人连败三场,手掌还擦伤一块皮,赤裸裸地打脸。刚开始还拒不承认,拿轻敌战术错误等各种原因推脱,仔细想想之后,确实技不如人。更可笑的是,不仅本身技不如人,在不知道自己推手的理念对不对的情况下,硬是把自己主观臆测的推手理念自以为是的照搬照抄进摔跤,反而起了反效果,又一次赤裸裸的打脸。承认自己技不如人之后,心里意外的轻松。学拳两年半,却还被路人摔了,只能说明功夫不到家,要学的还有很多,于是之后便不敢再自视甚高。学拳三年算个啥,功夫到家才是真。无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傲慢蒙蔽了双眼,不肯正视现实。
很多人知道我喜欢太极的之后,总喜欢用太极的思想开导我。有时候我总觉得,他们连一年拳都没练过的人,却能将太极的思想如此深入潜出的讲出来,真是有大智慧,枉我练了几年拳。薛姐就是其中一个很有智慧的人。记得有次薛姐在作文里写,“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长;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就很有文采。不过更令人佩服的是,这些她都确实做到了。一次在和老板吵架搬出实验室之后,找薛姐谈心。她就婉转的提醒我,其实除了正面硬上和沉默不接之外,还有以退为进的路。毕竟凡事要知轻重,以大局为重,情绪为轻,不要让两个人从共赢的状态变成了对抗状态。这也和推手一样,对方使过来的力是刀子,刀子还能接吗,要让,从其他地方把力送回去。我听完了恍然大悟。不够道理懂了,现实却是,推手的时候还是硬顶着对方的劲,轮到自己的时候也要硬上压着对方让对面重心偏移。所以现在还处在一个顶,被人打,让,被人打的初级阶段。毕竟道理听过没用,还要靠自己不断探索和试错,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掌握。
打拳久了,拳理也听得多了,我发现不仅功夫上了身,太极拳的一些理念也融入了生活。比如从前总喜欢非黑即白的绝对论断,打人一定要出拳,世界上有好人也有坏人,或者喜欢一个人要么喜欢要么不喜欢。而在自以为明了太极之理后,自己总结出一套要透过标签看内在的本质的道理。阴中有阳,阳中有因,阴阳还能互换,混元一体。对应现实就是,知道了打人还可以棚捋挤按推,不一定要用自己的力去打,可以让别人被自己的力所伤。知道了从前所想的好人坏人其实都是普通人,有情感有情绪,只不过人性复杂,大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不同,有时也是身不由己。这种态度自觉有趣,却不一定对,别人看起来有时像和稀泥,也不是每个人都接受这种想法。就像在准备谈恋爱的时候,只有自己对自己的心清楚,而对方却看不明白,两人之间的误会越来越大,不及时沟通,就容易闯祸。事后经过深刻反省,才发现,所谓的混元一体这种无阴无阳的状态并不正确,而应该是时时刻刻阴阳分明,但又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转化,就好比人只要站在地上,总会有一只是吃重脚,但是重心可以在两个脚里面来回倒换。这也从侧面提醒我,世事无常,别总一个人瞎意淫,多和人接触,多被现实打打脸,是有好处的。
所以其实打拳越久,越能体会什么叫“听过那么多道理,却还是过不好这一生”是什么感觉。有时候主观臆测出错,有时候听懂了都做不到。就好比每次周六集体练拳,师爷师父师叔都在,我去请教他们的时候,总能见到简单又厉害的打法,经讲解之后,自己有时能听懂却也一下子学不过来。可是之后回去自己捉摸过,有时就能慢慢学会。但当我把道理总结的很简单易懂给小伙伴说的时候,却发现他们也不是那么容易理解。次数多了,我就发现,道理只是增加了一种你能成长的可能性而已,而这种可能性和千千万万种其他可能性一样,都铺在我面前。我看得见眼前有路,却指不定会踏上哪条。毕竟路是人走出来的,如果道理不上身,或者说不踏上那条路,就永远只是一种可能性而已。所以学习的最好方法,还是用,还是去体验。当然,虽然他们听不懂,我还是会说。毕竟学习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去教。
但我还是不满足进步的速度。每周能和师父师爷讨论的机会只有周六一天,而其他的时候都只能自己练。如何才能靠谱的保证自己练功上了正途,目前只能靠自己时时注意来查错了。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追求打拳的量,结果不小心还是把膝盖给伤着了,之后便开始注意打拳的姿势。摆手,落脚,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我发现,当我开始把全部精力放到身体上的时候,注意力比以前更集中,进步的也比以前更快。同期我也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的状态。不得不吐槽写日记是开心的,因为每天可以说的开心事有那么多,然而写回忆录绝对是痛苦的,但是看回忆录的时候绝对是很开心~
最近又到了一个瓶颈期了,无论怎么练都不能保持原有的速度进步,按照经验来看,要么加大训练量往前冲,要么就只有保持步调耐心地等了。不管怎么样,加油吧~勇敢的少年,去创造奇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