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否定 是对孩子精神世界的暴击
长久密集的否定,让孩子产生痛苦感和无力感
你有没有被持续否定过?做个小调查,我想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有几个是从小到大没有被父母都否定过的?如果有,说说你都被否定过什么?那些否定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影响?现在还在影响着你吗?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经历。
想想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我的身材被否定过,我的声音被否定过,我的穿衣审美被否定过,我的性格也被否定过……这导致我在原生家庭中丧失了很多行为的内动力,哪怕我在外多年,自认为找回了很多的动力,但只要一回到原生家庭的互动模式待上几天,我又会回到像是一个丧失了动力的孩子,看起来很丧很挫。其实内心也有想要喷涌而出的能量。
我们先来了解一个心理学的概念,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连续的失败和挫折后,面对失败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个理论源自美国赛里格曼的电击实验,实验很残酷。1967年他在研究动物时,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电击——痛苦——无助——放弃自救】
习得性无助的关键点一是接连受到挫折,这来自于内在的不成功,外在的被否定。二是产生无能为力的感觉。
内动力的课程中,杨杰老师讲了个咨询案例,一个家长觉得平时没怎么否定孩子,孩子怎么就好多毛病,觉得要处处看不顺眼了,她让这个家长把每天在与女儿有关的事情上,记录下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达,写成观察日志。结果发现,这个家长对孩子的否定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从早到晚,哪怕言语上没有说出来,心里却在犯嘀咕“这个孩子怎么这样”,一天下来竟有17次对孩子的否定。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就像被打的小地鼠,日积月累天长地久,就会产生痛苦,产生无力感,丧失动力,循环反复。对孩子的感觉来说已经是很悲催的了,她感受不到一点父母对自己的支持和认可,可是父母却不能自察,这是为什么呢?
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自身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他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心理和言语上每天都在很多次的对孩子做出否定的判断。那是因为家长看待孩子的视角发生了偏颇,过于消极,陷入了主客观冲突。家长很容易把自己的经验和自身的童年感受,用在评价自己的孩子身上,这样就会形成主客观冲突。
杨杰老师还讲了个例子:一个孩子跟妈妈说,“妈妈,我喜欢那个玩具”。妈妈拒绝给孩子买。孩子就撒娇说:“妈妈求求你了”。结果妈妈更恼火,说孩子没出息,这么点事就求人。追其原因,这个妈妈自己小时候求过父母几次,可是每次都被逼到角落,很难堪,她暗下决心再也不求父母。于是当自己的孩子撒娇求自己时,本来客观上就是孩子跟妈妈撒个娇,很正常,没什么大不了,可是妈妈却上升到尊严。孩子撒娇得不到想要的回应,感觉自然也不爽,于是开始互相嫌弃,互相否定,甚至全家人都开始参与进这种模式,孩子陷入无力感的泥潭,家长也陷入无力感,全家人都陷入无力感。
无力感的改变方法:
1、不要去跟孩子的行为较劲,而是回到原点,解决家长主客观冲突,放弃打地鼠的游戏,内在动力才有可能复苏。
2、中立客观看待孩子,80%的精力放在改变看孩子的视角,修炼客观性。20%的精力稍加管理。——杨杰
02 你是实行单边政策的父母吗
如何从单边政策走向双边政策
育儿知识学习了那么多,我们依然可能会被蒙蔽视线,会固执的认为自己看到的就是对的,自己学到的就是对的,自己经历了的就是对的。这样又容易造成主观视角,一味的讲道理,却忽略了人的感受和事实。
杨杰老师举例:一个妈妈因为看了育儿书上说,让孩子自己去解决和小朋友的冲突,于是当她的孩子每次向她求助时,她都回复孩子:“你自己去解决哦”,但是下次遇到问题,孩子依然来向妈妈来求助,妈妈就觉得这孩子怎么每次遇到问题还是来找我。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主观的相信那句话的正确性,却完全忽略了孩子解决事情的真实难度,和孩子因此产生的无助感。这就是容易造成单边政策的一个不容易被人察觉的入口。
其实学习那么多,任何的育儿知识,我们都只能用来参考,时刻要提醒自己,关注当下关系中你、我、他的真实感受和客观事实才是保持或修复关系的突破口。
如何修复:
1、戒除单边政策。
2、重建双边政策。看见自己的感受,看见孩子的感受,理解自己的主张,理解孩子的决定。
两个方法帮助看见孩子的感受:
1、切入对方的感受。沿着孩子的行为路线,听他所听,想他所想,见他所见。
2、观察者视角。如果无法快速切入对方的感受,那么可以用中立的语言重新描述当下的事情,快速归类情绪。——杨杰
上一篇讲到孩子主动学习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听《慢养》的时候,崔璀对话黑幼龙先生,她说我们从小学习很多的知识,走入社会,结婚生子,却没有一门课是教我们怎么做父母的。因为在社会看来,大家都是一样的生养,一样的做父母,孩子长大,是自然的事,可是不同的父母带出来的孩子真的是千差万别,我们似乎忽略了每个生命体的独一无二,他的一生也将是独一无二的一生。
03 内动力与生俱来
父母是在给内动力做加法还是减法?
内动力与生俱来,不恰当的养育和教育方式,让内动力被卸载。
1、婴儿时期开始到2岁以前,自顾自,支配愉悦。
2、2岁以后,寻求赞许,认知进步,开始在意别人,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回应,就参与了孩子内在动力的形成。
3、3岁开始,有了自我评价。
孩子——事情本身——他人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三角关系。父母在孩子的动力系统中,要么通过恰当的回应做加法,要么给予不恰当的回应做减法。
哪些回应是减法?
1、否定,是精神暴击。
2、担心,是对孩子的不信任,让孩子产生防御。
2、控制和代劳,会将孩子的内动力连根拔起。
哪些回应是加法?
1、提供安全的心理氛围,不断给孩子肯定和支持,给孩子良好的基础感觉
3、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和灵敏的感知力。
4、对于孩子的提问,认知作答,不给孩子制造混沌感,保留孩子探索的欲望。发问是孩子的特点,保持孩子良好的对事的感觉。——杨杰
孩子的未来是我们无法到达的,要怎么样让他拥有良好的心态,拥有一个好的性格,愉快的度过他的一生,是我无法用我的经验来给他答案的,他要去自己体会感受。我想要修炼自己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我不想稀里糊涂孩子就大了,我希望能保护好他的基础感觉和对事的感觉。所以我要学习,学习不是为了制造焦虑,学习是为了减少焦虑甚至不焦虑,知识是学不完的,我也不需要一下子学习到多么的精通。哪个问题让自己焦虑了,就找哪方面的知识来学习。某个阶段大概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了,就先大致的去了解一下。哪门哪派不重要,其实我们的内心都会去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平台去学习。对任何知识都别太执念了,执念也会产生焦虑,轻松的家庭氛围孩子会更自由的发展。
下一篇文章,我们再来具体聊一聊已经丧失了内在动力的孩子,怎么借助外在动力找回好的感觉。
上一篇:如何让孩子主动爱上学习?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经历。
你有没有被持续否定过?做个小调查,我想知道看这篇文章的人,有几个是从小到大没有被父母都否定过的?如果有,说说你都被否定过什么?那些否定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和影响?现在还在影响着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