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第一次听说中美消费观的差异还是在初中政治书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中国老太太和美国老太太买房的心理差异。当时心里想中国老太太真是傻啊,辛苦了一辈子好不容易住上都七老八十也住不了几年了。可是当时没有任何人提到过负债心理压力的问题。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在被教科书洗脑之后反省了超前消费和及时享乐的益处,成为了三十年改革开放大潮中浩浩荡荡的消费主力。
如今回过头来看“美国梦”,为了提高生活的品质,通过不断借贷,不停辛苦还债而实现。大部分美国人都过着这样的生活,表面上一团和气无比幸福,背后却不敢换工作、不敢失业、不敢……有一个搞笑的理论曾说:“为什么人工作可以那么卖命,因为你不得不卖命偿还贷款的债务。”也许我接触的外国人是很少的,在有限的接触中我感受到了身边外籍同事们美好生活背后沉重的压力。现如今,很多中国人也进入了这个后遗症显现出来的阶段。在想,不管是现在提倡的北欧简约家具风也好,全球风靡的断舍离也好,其实都是在大经济衰落的大背景下,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减轻人民心理负重的方式。
为什么现如今大家都在提“财务自由“,其实目的是为了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用担心下一顿吃什么或住在哪里,真正过上没有负债的,自主支配的生活。第一次知道这个概念还是男朋友给普及的。基本公式:非工资收入>总支出,靠的是能挣、能存、会投、开源节流。
我以前以为财务自由就是拥有很多的钱,从此衣食无忧。后来通过百科等查询才知道,如果一个人月入十万全部花光,月底还要靠借钱过日子(包括信用卡借贷),他还是不自由的。实现财务自由是让我们拥有足够维持闲居生活的资产,而不是成为大款。
通过一些资料结合自身实际,收集了实现我的财务自由的六种方式:
1、自知阶段:列出每月的花销,知道钱都花到哪里去了
在2016年,我平均每月的花销是6000元,其中必要支出是2300元。这实在震惊了我!要知道我的工资每个月到手是少于6K的,然后还要给家里生活费,可见信用卡债务之庞大!
2、生存阶段:存好应急的钱
算出每月的花销后,开始存钱。定存账户里需要有半年支出使用的存款,这笔钱既不能用来投资,也不能用来买大件。这是生存基金,将来活命用的。
因此按照必要支出,半年的生存基金我需要存13800元(按照实际支出则需要寸36000元)
3、保障阶段:财务保障金
该阶段是为了将来遇到任何意外时(重病、失业、投资失败),给自己一个可以缓冲的一年半时间。因此是存一年的支出存款,加上2阶段,共18个月的支出存款。按照必要支出需要存45000元(按实际支出则需要108000元)
这一阶段很痛苦,看到10W这个数的时候,我想想都觉得要死。自知阶段我就努力在想,如何把实际支出变成必要支出。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一些不花钱的娱乐方式:公园散步野餐、晨跑、饭店聚会变家庭聚会、减少夜宵……
另外避免因为旅游、买大件、子女上学等其他临时计划破坏之前的努力。最好有单独的账户储存采购资金、旅游资金等,也只用相应账户里的钱做相应的事情。
4、自足阶段:拥有足够维持闲居生活的资产
通向这一阶段,主要还是通过不断存钱实现的。自足阶段非工资收入>总支出,但并不等于实现了财务自由,因为这一时期的收入是不稳定的。
这一阶段在正常生活有保障后可以进行低风险的投资,比如基金。
*工资仍要每月储存,不要用所有的钱投资。
非工资收入又叫做被动收入Passive Income,常见获得方式有:
兼职
利息
出租
分红
5、舒适阶段:非工资收入>总支出的20%
这一时期我们可以达到为了自我提升而工作,而不是全部为了钱。当资金可以维持基本生活,且还多余20%,就可以用这20%来做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加快向第6个阶段过渡。
6、财务自由:非工资收入>总支出的2-4倍
当我们通过开源节流储存了足够的资金,生活品质提高支出增加,生存金和财务保障金也要相应的增加。
大额消费最好不要一次性付清,因为钱和消费品随着时间会贬值。
把这一过程培养成习惯。
看看《富爸爸》。
希望早日实现财务自由!
这6步法本来是7步,由于2-4倍实在离我本人太遥远,目前终极目标到阶段5我就很开心了。这个方法是借鉴了知乎上一位帅哥的自我实践,但实在想不起他的名字。在引用栏向他致敬,也慰藉自己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