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雷鸟Air 4 Pro ,我第一眼注意到的不是它的LOGO,而是侧面印着的几串数字:
80 114 32
52 32
65 105 114
111
起初,我们以为是RGB色彩编号,后来才发现它其实是一个“彩蛋”——用ASCII码解码,则正好拼出Air 4 Pro。

如果说包装彩蛋是数字解码,那么Air 4 Pro则是用更多技术为我们“解码了光与声的语言”。
Air 4 Pro:用技术解码“光与声”
雷鸟Air 4 Pro是全球首款支持HDR10的智能眼镜,配备Pixelworks Vision 4000定制画质芯片,可实现10.7亿色的高动态显示与更精准的白平衡校准。

采用5.5代双层Micro-OLED屏幕,配合与TCL共研的光学引擎,使得Air 4 Pro峰值亮度高达1200 nits,对比度达200,000:1,覆盖98% DCI-P3色域、145% sRGB,并支持120Hz刷新率。
在视觉体验上,它能够完整呈现电影级HDR光影层次,配合AI SDR转HDR实时转换算法,使普通片源也能获得接近影院的视觉动态。(*AI HDR支持全设备连接。HDR10仅支持iPhone、Mac、PC电脑、Switch 2等游戏设备,具体画面根据连接设备有所差异。)
参数的升级对于体验的加成可谓是真正的“肉眼可见”。
最直观的就是色差。如果用过其他智能眼镜,都能多少感受到,近眼显示与手机设备、电脑屏幕无论是色彩、亮度都有一点点小差别,这个可能源于近眼显示本身的硬件问题,也可能是色彩调校问题。

但是在Air 4 Pro的屏幕表现与测试设备的屏幕,肉眼看上去无论是亮度还是颜色,都几乎没有差别。这种“几乎没有差别”的观感,其实是雷鸟Air 4 Pro在显示链路上全面升级、共同协作的结果。
定制芯片和双层屏幕共同作业才让Air 4 Pro输入信号在亮度、对比和色彩上都能保持高一致性。无论是连接手机还是电脑,画面在亮度动态和色彩还原上都非常接近我们原本使用的物理屏幕,没有以往那种“看得出是投屏”“调校不协调”的割裂感。
通过上面的动图也可以看出,即便是手机翻拍的屏幕,Air 4 Pro的虚拟屏幕表现也已经与物理屏幕旗鼓相当。

另外一项升级,就是音质。早在九月初,雷鸟就宣布与拥有百年历史的丹麦殿堂级音响品牌Bang & Olufsen达成合作,B&O会为雷鸟旗下新品提供专业音频调校。
雷鸟Air 4 Pro机身内置四扬声器背靠背声腔结构,实现更强的中频解析力与声场层次感。Air 4系列可以搭配导音鳍(Sound Fin)配件,通过导管传音将声能集中传入耳边,提升约80%声音聚焦度,带来接近耳机级的听感,同时有效降低外泄音。
依旧是雷鸟智能眼镜的惯例,提供“轻语”和“环绕”两种模式,前者适合需要私密听感的场合,后者通过动态增强空间感,营造类似剧院的立体包围音效。
实际上,早在公布与B&O合作时,就有很多分析对雷鸟新品的音频表现充满期待,但当我们体验了新品Air 4 Pro实装的“Audio by Bang & Olufsen”后,还是小小的被震撼了,对,是“震撼”。

对于高质量音频的表现,Air 4 Pro的提升非常明显。我们用比较经典的一些曲目作为测试,比如帕尔曼演奏的《一步之遥》。
现场演奏+小提琴,它需要设备不仅能够释放小提琴高而不刺耳的弦乐声,更要求能够还原乐团现场演奏区别于录音室版本的微妙差别。
通过Air 4 Pro,我们能明显听出来琴弦余音在木质腔体里颤动,配合单簧管、手风琴,共同回荡在音乐厅里。我们也更换了非专业头戴式耳机、音响,能够非常明显的听出二者之间对于声音层次表现力的差别。
B&O的声音单元,可以说是直接的赋予了Air 4 Pro声音的灵魂,使我们这样不专业的普通人也听得出声音之间微妙的细节,这不仅是对听音乐有帮助,对于观影体验也有很大提升。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样也是《一步之遥》,阿尔帕西诺在电影里跳舞的片段出自餐厅,如果声音质感很差,无法保留餐厅现场乐队手风琴、小提琴之间协奏的共振细节,这一段就少了很多让你身临其境的浪漫感。
同样,这种声音细节带来的感同身受也适用于大场面,如果你看到了乘风,那么风就应该擦着你的耳廓发出呼啸声——好的音质总是能更深层次调动人的情感。

佩戴方面,Air 4 Pro整机重量仅76克,采用46.7% : 53.3%黄金配重比例,实现长时间佩戴的平衡舒适。依然是适合多种脸型的佩戴,最多支持9档镜腿调节+3档鼻托调节,兼容近视镜片安装。
经过多年的进化,雷鸟在舒适度上的配置已经不需要过多担心,一个轻盈的重量搭配合理的配重,以及一个不那么突兀的外形,让这款眼镜无论是自用还是展示分享,都停留在合理的舒适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Air 4 Pro的镜腿调节相比之前“软”了一些,不再需要很大力气掰,大家心理上也可以更放心的调节。

屏幕通过3840Hz高频PWM混合调光,获得专业护眼认证,长时间观影也能减少视觉疲劳。

在连接方面,Air 4 Pro全面兼容手机、PC、Switch 2、PS5、Xbox等设备。同时拥有多种配件,如USB-C边充边用适配器、HDMI 转接器,满足多平台观影、游戏需求以及持续使用需求。
除了影音体验之外,我们也很喜欢Air 4 Pro的3D照片玩法。
除了能够查看3D照片之外,在这次Air 4 Pro的新版本中还加入了AI功能。导入相册照片,可以通过AI将普通二维照片一键转为3D效果。

整个过程非常快,几乎只需要一两秒,就能在眼镜中看到具有层次的立体画面。
比如我试着导入一张小猫的照片——毛发、身体、背景都被自动分层,当画面轻轻随头部晃动时,猫仿佛真的在你面前抬头、转动,瞬间从“照片”变成了“存在”。


切换3D模式也非常简单,只需按住镜腿两侧的按键即可完成。
这种3D照片的乐趣在于,和朋友分享时,不再只是看一张图,而是一起回到那个瞬间。在可以预见的以后,这种“空间照片”很可能会变成新一代的影像表达方式——轻量、沉浸、富有现场感,让照片不再只是瞬间的记录,而是被赋予“再次体验”的价值。
整体来看,在Air 4 Pro里,音乐的深度能够被普通人听见,画面和色准表现更上一层楼,而轻盈的佩戴与新鲜的3D照片玩法,则让它从电子设备变成了一种有趣的生活延展。换句话来讲,作为一款目标是影音娱乐的便携设备,雷鸟Air 4 Pro通过视觉、听觉体验的巨大升级,终于实现了从“智能眼镜”,到完整影音终端的进化。
结语
在发布会的开始,雷鸟创始人兼CEO李宏伟以初代AR眼镜原型机点亮的时刻为起点,回顾了品牌四年来的发展历程。
他说,当时有三条路可以选择——手机、投影、眼镜。最终,雷鸟选择了最具挑战、也最具未来想象力的“眼镜”赛道,因为他们相信,AR 能让十亿人看见更大的世界。
经过四年的投入与打磨,雷鸟已形成从Air系列、V系列到光波导产品的完整布局,成为业内技术路线最齐全的品牌。今年第二季度,雷鸟在全球AR眼镜市场出货量位居第一。李宏伟也坦言,AR行业仍处在早期阶段,但正是这些“用真金白银支持行业的先锋用户”,推动了今天的成长。
回望过去的产品,我们不难发现,雷鸟始终坚持“用技术推动体验”的路径,从画质、光学到音频的一步步、一次次突破自己的极限和行业的极限。相比于仰望未来的宏大叙事,雷鸟一直坚持做的,则是为了让用户离那个“真实的世界”更近一步。
在Air 4系列上,他们和影视行业专业摄影师共同反思“画面真实”这一命题,从光影、色彩、后期到声音四个维度出发,重新定义了观影眼镜的体验标准。
这种“从技术出发、以体验为终点”的态度,也正是Air 4 Pro这代产品最核心的精神所在。它用一次又一次微小的突破——无论是色彩、光影还是声音——让人更接近“未来”本身。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串藏在包装上的数字一样,雷鸟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解码未来的世界。
而关于未来的答案……会在你真的戴上Air 4 Pro之后,在光与声音的体验中,慢慢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