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黑写作团 94|先开枪后瞄准

当看到这句话时,自己思绪和经验链路迅速被连通折叠。

面对不确定性世界的我们,这条大脑内在偏见确实值得玩味。

在布满直觉思维的反射脑里面,快捷方式多得让人目不瑕给。
放在原始社会,作为“采集狩猎者”经常需要团队合作,那些动作缓慢,而体型巨型的动物。
安静的埋伏,有理智地潜入,并且有着拼死的信心,我们才肯投出手中的利刃。
如果,无法在投入目标时候,一击即中靶心与要害,就有可能被猎物反噬。
更何况,哪怕一击即中,也有可能还要经过殊死搏斗,才能补刀成功。

与其说,我们天生就喜欢一击即中,这并不可笑。

因为,在投出利器的那一刻,便是你豪赌出生命的一刻,
胜之极喜而泣,败则天人两隔,在狂喜与狂悲之间,就是你决定放手的一刻,
那么,带上犹豫与悲凉。
将害怕的与紧张情绪封装内心对抗未来的不确性的恐惧,便不是错误的策略。

从来没有哪一个年代,像现在或者未来一样,充满不确定性。
你可能会预感到未来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然而你却不知道该如何转型。
你可能会预感会世界和平,然你却无法忽略“脱欧”与“萨德”“朝鲜”引入的新变量。
One days you are in ,the next day you are out.
新旧替换经典台词,再也不仅是指代潮流界的时尚换季。
而是快速的换季交替,正在变成世界的潮流。

过去烙印下来的对“开枪”的谨慎,却往往让我们面对不确定性束手无策。
你按照过去的成才路线,一路升读,最后发觉毕业工资还买不起婚房。
你辛苦累积经验,一路努力在大公司,却发现未来的主旋律并不在公司身上。
在过去,你未来是可以有线性预期的。
“读书,是为了高考,高考是为了进入好大学,
大学是为了好工作。好工作,是为了更好的薪资待遇。”
“努力读书=走上社会金字塔顶部”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
至少,生在70年代的人,是很好地享用了这种时间背景的。
而至少从80年代中后期的一代,却没有赶上这波最好的红利。

你用尽你前半生的努力奋斗,在没有额外的大变量前,你可能最多换来一宿三餐,
至于梦想,往往就会被一桩桩人生大事所切割,让你无法顾及。
你瞄准了目标,努力了前半生,却发现目标早己经变得无影无踪。
那些师长父辈眼中的“离经叛道”,发而成了活跃在舞台中央企的主角。
诚如“韩寒”、“丁俊晖”、“李想”,
我想,在放弃参加高考之前,并不是他们有提早的思想准备,为未来的不确定性埋单。
而是他们的正好采取的决策,正好符合世界的不确定性,先开枪了再瞄准

“做了再说”最后再慢慢调整,他们的成长轨迹便是最好的证明。

当细分领域与专业分工随着计算能力的爆发性增长而突破一个个奇点之时。
较短周期年后的未来,便己经无法全知或者预测。
而大时间周期的未来,却依然可以辨别轮廓。
否则,云计算,生命科学,物联网行业的火,不会燃烧起来。
个体演绎自我模因的方法,一定要以基于大时间周期,
需要融入精益创业的思想-“先开枪后再瞄准”才是最好的洞见。

如果你决定学习编程,如果一开始便深入算法层面,从基础开始,那么你可能会
被各种推荐书所击败你那小小的初心。
但是,反过来说,如果你去搭建博客,你就可以从搭建一个“Hello World”的最小系统开始,
再慢慢叠加后面的复杂的组块,最后成为自我的理论体系。
如果你去要去实现某个功能,再去相关的手册,解决特定的问题即可。
从Issue中去学习,而不是从理论开始入手,对于复杂事情对于复杂系统,
你可能从一个点进入,再尝试深入认识。
不存在等“时机成熟”再“系统”学习的可能。
也不存在每个人相同的方法再标准化教程,因为你们的目标不同。
目标的不同又决定了学习的过程,只能相似,而不能统一。

在认知边界不大的时候,我们去选择的目标,往往所见即所得,开枪便可以很好地射中目标。
当你的认界版图拓展之时,你的目标便往往插上的翅膀,只留下有规律的随机漫步在天空盘旋。
你可以预测下一下秒他可能身处何方,让命中的概率增大,却无法确保你始终命中。

正如巴菲特所言宁愿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确的错误”。
面对目标,快速历遍最小系统,扣到扳机,获取第一次射击的曲线轨迹。
根据反馈,确定下一枪的轨迹,是战或逃。
如果目标始终如一,那么就坚定去做,接受正负反馈,调整假设,直到成功。
如果,你始终没有开那第一枪,
那么你还在被祖传的害怕所左右,
哪么在不确定的世界中,你的人生--注定无处安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