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拖延作战,首先需要重新考虑你的时间分配问题。如果你为下周选定了一个可操作目标,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时候开始实施呢?
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为了能更好地利用时间,通常会选择采用制定目标计划的方式来对抗拖延行为。然而当你为目标制定计划时,你知道自己有多少可利用的时间吗?
心理学家费雷博士创造了“非计划”这个概念,引发我们从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看待列计划表这件事。
什么是非计划时间表
“非计划时间表”并不鼓励我们花太多时间在计划上面,因为在某个时间点,你必须从计划中抽出身来,投人到实施中,相反,他更看重要求我们列出非计划时间表,“非计划时间表”与我们以往接受的传统计划表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具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非计划时间表”是一个每周日程表,实现每周时间安排的量化呈现;
2. 它关注的是计划外时间轨迹,即在固定事项(每周你必须要做的那些事:比如吃饭、睡觉、接送孩子、健身.......)之外,可由你任意支配的时间有多少;
3. 一周时间安排的量化呈现,可以帮助你主动觉察生活,觉察自我,链接未来。
大多数人都不清楚自己的时间跑到哪儿去了,那么当你完成了非计划表格后,当你重申审视它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是感觉焦虑、迷茫、紧张,还是充满力量、安全、掌控感?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感受,思考这份日程表中有什么因素导致你产生那样的感受,从而做出调整。
六步骤完成非计划时间表
如果你时常感叹“我不知道我的时间到底跑到哪里去了”,又或者你苦于制定了计划表却无法顺利执行,最终难免沦为拖延行为,那请跟随作者来一起制定一份属于你的“非计划时间表“,制定一份非计划时间计划表,只需要六个步骤:
1.罗列出每周你的固定事项,尽量辐射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2.罗列出每周你计划中的目标事件(如更新两篇公众号,精读一本书等等);
3.将罗列出的固定事项填写进非计划时间表,并为每个事项标明所需花费的时间;
4.观察你可以用于自我支配的剩余时间。
5.将计划内的目标事件填入空白的格子内。
6.根据完成时间为空白的格子涂色,半小时涂半格。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非计划时间表”是一种帮助我们进行时间评估和自我监测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对时间的判断能力和利用零碎时间的能力。
非计划时间表,你用对了吗?
过去的我
在以往的个人时间管理经验中,我的关注重心一直是“哪些时间被安排了事情”,而从未考虑过还有哪些空闲时间可以利用。过去,我在安排每日行动的方法是这样的:
首先,尝试将我的个人事务归纳分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事务性例行工作,即工作中遇到的文件流转、部门协调、参观接待、申报材料等;二是写作、研究及规划类工作,即公文写作、领导讲话、私人写作、团队规划等输出类工作;三是各类阅读、浏览、摘录等输入类工作。
其次,根据工作学习内容分类,将第二天要做的事件用四象限法进行重要紧急程度的划分,保证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留给重要而不紧急的工作。例如,我将2月6日的工作学习内容进行划分。
再次,针对每天的完成情况及时复盘、调整、制定下一工作日计划。
这样做计划的优势是更多的精力分配给相对重要的事件,并且可以有效控制自我能力极限,不让自己承担超过能力范围的工作,又可以充分发挥潜能。然而劣势也是显而易见的:
1.重在计划每天的行程,而对于一周的整体时间安排统筹不够;
2.着眼点在于已经计划好的事情,并且把目标事项与生活工作中的固定事项混杂在一起,区分度不够,目标事件的指向性不明确,不利于目标的完成;
3.对于零散事件的计划、利用能力有待提升。
我将如何利用”非计划时间表“来规划学习生活
认真制定一份属于自己的“非计划时间计划表”,具体操作情况如下:
1.罗列出每周你必须要做的事情(计划外),尽量辐射到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
下周我必须要做的事项有:做早餐、送孩子、上下班路途、工作、午饭、运动、周一晚上参加群聚会、周三上午幼儿园活动、周六晚上爵士舞剧、周日上午拆书家定级、周日下午游泳;
2.罗列出每周你计划中的目标事件(计划内);
下周我计划中的目标事件为:精读《拖延心理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观赏图画书中的图画》、《共读绘本的一年》;简书心得输出两篇;公众号更新一篇;宋佩老师课程方格笔记一篇;阿甲老师课程听完+导图、秋叶PPT课程每天一节。
3.将罗列出的计划外事项填写进非计划时间表,并为每个事项标明所需花费的时间;
4.观察你可以用于自我支配的剩余时间。
根据表格中中的空白区域计算,下周我可以用于自由支配,完成目标计划的总时间为16个小时。
5.将计划内的目标事件填入空白的格子内,并为每个事项标明所需花费的时间。
6.根据完成时间为空白的格子涂色,半小时涂半格。
填完表格之后,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满足、充实与掌控感,因为我在每天的工作内容细分表之外,增加了全局的掌控能力,对于自己的可利用时间有了进一步认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对于时间的预估能力。因为使用表格记录这样一种相对客观的工具,可以纠正我平时主观时间的偏差,可以更为有效的对属于自己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做自己时间的主人。
参考书目:《拖延心理学》,简·博克、莱诺拉·袁著。
2017,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