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转载的贴子的标题是“微信之父张小龙和他的孤独星球”。如果对张小龙一路从Foxmail走来的历程有所了解,就知道将原标题换成“极客和他的孤独星球”并不违和,当然新标题吸引人的程度也会相应下降,毕竟“微信之父”的头衔还是非常吸引人的!不过老土将标题改成这个标题是有原因的,因为在转载介绍张小龙的帖子之前老土想要说说“Wephone创始人自杀”的事儿。
老土第一次听说Wephone创始人自杀的事情是有人问老土wephone是个什么应用以及这个应用是否违法。Wephone属于典型的PC to Phone的业务,即用户可以使用安装在智能终端上的应用通过IP网络(互联网)呼叫电信网络中的固定电话或是手机。至于这个应用是否违法,老土只能说这个应用属于灰色偏黑的业务领域。
再后来是一个北交大的老师跟老土说,你知道吗?这次是北交大的女生与北邮的男生之间的故事!于是老土才知道这个事件的主人公之一“苏享茂”竟然是北邮的硕士毕业生。这个时候老土才第一次翻出来了相关的帖子读了读。在很多的帖子中,对苏享茂的描述如下(节选)。
苏享茂是IT技术上的“天才”。
苏享茂1980年出生于福建的农村,成绩优异,一直读到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毕业之后,苏享茂曾经在百度做过两三年工程师。
从百度出来以后,苏享茂独自开发了以提供通讯服务为主的应用WePhone。
苏享茂创业后的生活和大学差异不大,每天围着计算机写代码,很少参加其他活动。
苏享茂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之前谈过两次恋爱,第一次恋爱持续了一年多,第二次是短暂的异地恋。和翟某欣结婚之前,在所有大学班里的同学中,唯独只有苏享茂还单身。
老土读了上面的介绍,脑海中“苏享茂”的形象一下非常清晰,因为在北邮在老土身边这种类型的人实在是常见!因为常见,所以老土觉得自己能够明白“苏享茂”的自杀原因。
是因为那个女人要离他而去吗?不是的,苏已经同意离婚了!他也许会痛苦,但对苏来说走出这种痛苦只是时间问题;
是因为1000多万的钱吗?不是的,看着苏花钱的架势就知道这个哥们对自己的盈利能力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挣过第一个1000万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挣不出来第二个1000万。
那是什么将苏逼到了绝境?是那女人说要毁掉Wephone,而Wephone才是苏的命,是苏的希望所在!当苏看不到拯救Wephone的希望之后,在苏的心中希望没有了,“命”便已经没了...
各位看官可以读读本帖后面转载的内容。在这个帖子中张小龙是孤独星人,而苏享茂何尝不也是孤独星人!只是张小龙算是最最成功的“孤独星人”,他在最“孤独”的时候得到了“认可”,而“认可”让他走出了孤独星。张小龙的成功是孤独星人的特例。当然苏享茂也是孤独星人的特例,他以另一种极端的方式离开了孤独星。而更多的孤独星人则一直被困在孤独星...
微信之父张小龙和他的孤独星球(http://it.sohu.com/20170929/n515235818.shtml)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馒头商学院”(ID:mantousxy),作者 kikis、于蒙;36氪经授权发布。
微信前两天更改了启动画面,画面中的“蓝色弹珠”从非洲大陆转到了中国。
有些人说这是马化腾热爱天文学的例证。但不知道蓝色星球下,那个孤独的背影对此怎么想?
那个背影是传说中最文艺的产品经理,被网友称为“乔布斯的中国接班人”。
他才华横溢,年少成名,在15年前就是中国TOP10的全栈工程师。
他深谙人性,曾用漂流瓶和摇一摇击中了亿万人的弱点,却曾被人民日报写为“在100多万台计算机屏幕上留下大名的人只是个悲剧人物。”
他曾说在寻找成长的过程中,过去的那些经历反而造就了他谦逊、冷静、不骄不躁的性格以及做事风格。
他是张小龙,如今是腾讯副总裁、微信之父。
而曾经的他,却是内向不懂沟通的少年,在多年后终于明白:
这些处于劣势的性格会伴随着人的成长和自信,终有一天会跟压迫中的弹簧一样反跳的更高。
2011年,张小龙接受母校华中科技大学邀请返校,在一间小小的自习室里,他第一次分享了微信的产品历程。
彼时的微信刚发布“摇一摇”功能,用户数首次突破5000万,但慕名而来的学生却只有20多人。
这并不影响张小龙分享的热情高涨,他带着学弟学妹用“摇一摇”互相添加微信,并且告诉他们:
“这个体验跟技术没有关系,但是如果你没有找女朋友,你就理解不了这个体验,因为这是一个性的暗示。”
“咔嚓”声是暴力又性感的来福枪上膛,而女生如果摇得太大力,还会看见一个“bug”,裸露的大卫的生殖器。
面对台下学生“不怀好意”的哄笑,张小龙正经地说“别以为我在开玩笑,我是很正式的!”原来这个设计是来自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的所有动机都源自性冲动。
这是他洞察用户需求的基本方法论。
“你要了解他们的欲望,通过你的产品去满足他们。并且他们在使用的过程里是按照你的预期来的,你知道他们会怎么样自己演化,你在旁边看热闹就行了。”
这场演讲持续了50多分钟,很难想象,20多年前,在同一个地方,他还是一名内向又话少的普通工科男。
在那个男女生比例高达7:1的工科院校,孤独是张小龙的常态。没课的时候,他大多数时间都在沉默的踢球、钓虾。
他告诉台下的学弟学妹,“「摇一摇」更像是一种交往的体验,希望能帮助年轻人找到更多方法去和别人交往。”这句话,好像也是对他自己所说。
他从小就不善人际交往,喜欢远离人群,躲起来看书或者一个人思考。张小龙在湖南老家的表哥这样回忆他“文静得像个妹子,与我们嗨不来”。
孤独,这个词几乎串联了张小龙前半生。
即使是成为腾讯副总裁之后,他也一直避免参与社交场合。每周的早会,他先是借口起不来不去参加,马化腾说让自己的秘书叫他起床,他又推脱路上太堵。
他不是一个善于沟通的人,这个性格上的“劣势”某方面促成了他的事业成功。Foxmail、QQ邮箱、微信,他先后做的产品,都是为了沟通而生。
正如他在饭否上的独白:
这么多年了,我还在做通讯工具。这让我相信一个宿命,每一个不善沟通的孩子都有强大的帮助别人沟通的内在力量。
后来微信火了,他提出“用完即走”的概念,这并不被外界理解。
赶用户走,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然而只要稍微理解张小龙的人,就不会对他说出这句话感到奇怪。
他在做第一个产品Foxmail的时候,就对用户有不同的看法。
那时他拒绝毕业时分配的电信局工作,自己南下广州,想在互联网行业大有所为。
他先后去了两家IT公司打工,在第一家公司遇到曾在IBM工作过的美籍华人梅先生,张小龙在他手下做了许多关于数据库的高水平研究。
但没过多久,这家公司倒闭解散,张小龙失业了。这时的他刚毕业不过两年。
他一个那么内向的人背井离乡,独自在言语不通的广州奔波,以为跟对了人找到了团队,却又要面临找工作的挑战。
这期间,他如何度过的不安和压抑的每一天,可想而知。
还好,他在第一家公司把技术磨练得炉火纯青,很快找到了第二份工作。
但是这次他自己放弃了,他厌倦了在公司当螺丝钉的生活,整天只能开发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软件。于是,他开始在夜里自己开干。
做策划、敲代码、搞设计,张小龙一个人就像一座公司,火力全开。
Foxmail就这么诞生在那些夜晚的合集里。上线四年,靠他一个人就写了7万多行代码,收获了200万用户。但是,软件免费。
周鸿祎就此曾经“教育”他,“要加广告,要盈利”。但每次张小龙都懵懵地问“为什么非要这样?只要有用户,有情怀就好了。”
不理解他的不止有周鸿祎,还有人民日报记者魏然,他把张小龙创作Foxmail的冲动,写作“一个程序员怀才不遇的惆怅”。
不可否认,他当时采访的确实最落魄时期的张小龙,从公司辞职的他没有固定工作,靠临时给别人写程序为生。FOXMAIL已更新了三个版本,知名度越来越高,但张小龙却并没有赚到什么钱。
他不想做商业软件。
而且日益增长的用户让他感到烦恼,他只想做技术,可是每天都有200万用户在背后追赶,催他“快改进快升级”,对张小龙来说,这样一个免费软件做起来太累了,他想放弃。
他告诉魏然,“我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也许再过半年,找不到合适的发展机会,干脆去美国算了。”
此刻的张小龙不敢再做梦了,他只想尽早把Foxmail交出去,然后一走了之。
他完全没意识到Foxmail的价值,直到1998年的一天,和张小龙同岁的雷军打来电话,想要收购Foxmail。
彼时的雷军,仅29岁就当上金山的CEO,而坐拥百万用户产品的张小龙却仍然没什么自信,他弱弱地报价15万,最后却被忙着做联想注资的雷军忘在脑后。
两年后,博大又找上了张小龙,以1200万的价格,收编了张小龙和Foxmail。张小龙一跃成为副总裁,却并没有得到曾经渴望的成就感,反而涌上一股背叛初心的悔恨。
发布会当晚,他写了一封伤感的信:“从灵魂到外表,我能数得出它(Foxmail)的每一个细节……在我的心中,它是有灵魂的,因为它的每一段代码,都有我那一刻塑造它时的意识。我突然有了一种想反悔的冲动。”
在那之后,张小龙很长一段时间陷在自己的情绪里,最后他选择拿着这笔钱,和现在大多数逃离北上广的青年一样,买了辆车,去了一趟西藏。
后来他回忆起这段日子,他说,“我的30岁转型地很平缓。”
之后的五年,曾经的天才工程师张小龙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五年,从美国归来的李彦宏创立了“百度”,马化腾的QQ初具规模,阿里巴巴度过非典危机,第一次在冯小刚电影里打起了广告。
BAT格局初现,门户网站崛起又陨落,互联网江湖的优胜劣汰仍在继续。
有人说他错过了最黄金的五年,但张小龙却又奇迹般的在2005年这个关键节点,和他的Foxmail被打包卖给了腾讯。
张小龙就这么“稀里糊涂”的,又进到了日后三分天下的腾讯阵营。
在腾讯开始的三年,张小龙的日子并不好过。他虽不再是怀才不遇的惆怅程序员,却变成了陷入瓶颈的产品经理。
他被分去负责QQ邮箱,却交出了一份令人失望的答卷。
因为一味的模仿MSN和Gmail,再加上从前做电脑客户端的思维没有转换过来,张小龙做的QQ邮箱犹如拖拉机,笨重无比、速度超慢,被网友骂“又烂又差”。
这是张小龙做产品开发第一次遭遇失败。有整整两年时间,他都无法突破自己,而QQ邮箱沦为腾讯最边缘的产品。
直到马化腾开始介入,与张小龙的团队来往了1300多份邮件后,他们推出了精简版QQ邮箱,用户量才慢慢上涨。
马化腾后来回顾这次改版说道,“张小龙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互联网思维:从做重到做轻。”
找到感觉的张小龙顺水推舟,推出超大附件功能抢占空白市场,又在漂流瓶功能的试验中,抓住大众“孤独”的软肋,获得意外成功。QQ邮箱终于崛起,慢慢赶上了网易。
这让张小龙稍稍得到慰藉,这才硬起腰杆,开始把QQ邮箱打磨地更像自己,以此赋予它灵魂。
登录页写有他买过版权的海子诗歌或许巍歌词,在QQ邮箱入口位置的,还有可能是朋友女儿的一幅涂鸦,或者几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到头来,我们记住的,不是敌人的攻击,而是朋友的沉默。”
和菜头后来评价,QQ邮箱的成功是张小龙在腾讯一次孤独的变形。
然而,变形之后,张小龙的处境并没有改变太多。邮箱的盈利模式一直模糊不清,偏居广州的张小龙团队仍然游离在边缘地带。
直到2010年,他从一款叫kik的产品中看到能做微信的可能性,于是深夜发邮件给马化腾申请,马化腾只回复了4个字“马上就做”。
这一年,张小龙已经41岁了,他在腾讯内部最大的名气还是一次内部网球比赛的冠军,和那个最爱吸kent牌香烟的男人。
如果没有微信,曾经的少年英雄张小龙也许就此湮没于芸芸众生。
2010年11月,张小龙的类微信项目正式立项。同月,他在饭否上开通了账号,回望过去:
“这两年,我博览了群书和群山,路过了死亡之谷和罪恶之源,现在终于可以坐下来喘口粗气了。
但留给张小龙的时间并不多了,外部有雷军领先发布三个月的米聊,内部还有两个团队同时在做相同项目的开发。通过饭否,我们可以窥见他当时的担心:
“敌人都是自己想象出来的:别人哪有那么多时间拿你当敌人啊。”
“不害怕,不着急。”
这是41岁的张小龙再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他还不甘心。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团队,像矿工一样,在黑夜中连续通宵地做开发,困了就做俯卧撑,练杠铃,实在不行就睡在公司买来的行军床,像战士一样抢登这次时代的浪潮。
他们的故事鼓励着很多人,导致后来行军床成为很多创业公司的标配。
在微信上线4个月之后,面对微博、米聊的夹击,张小龙说,“哥喜欢的不是产品,是战争。”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这场战争中,微信赢了。
六年后的今天,微信用户数超过9亿,成为中国的国民社交应用。而微信正变得越来不越不像张小龙想要的样子。
他希望微信成为连接人的工具,解决人们的沟通问题用完即走。但成千上万微信公众号的出现却违背了他的初心,他并不想做一个媒体化的平台;
他说,微信越来越让一些用户感到焦虑与焦躁,永远有处理不完的信息,甚至神经质,这让他非常担心。
于是他推出了小程序,希望在微信里还有一个功能,静静地躺在那里,不推送,不发声,当用户有使用需求的时候,能在微信上实现。
这大概就是他所说的“用完即走”,他正在“曲线救国”,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微信本来的样子。
如同他在上一次微信更改启动页时,让设计师加上的那句来自MJ的话:“如果你说我是错的,那你最好证明你是对的。”
张小龙变得越来越自信,这不是职位晋升带来的,而是在一次次失落的经历和正确的判断中磨砺出来的。
Foxmail、QQ邮箱、微信,这三件张小龙拿时间打磨出灵魂的艺术品,都曾在黑夜中攀着荆棘摸索过、沉寂过。
那么,在黑夜中支持张小龙的是什么呢?或许是他最爱的摇滚乐,或许就是他曾经在2015年分享过的那首汪峰的《一百万吨信念》:
不要相信电视广告
不要相信排行大榜
不要相信花边新闻
不要相信存款利息
不要期盼好运到来
……
你至少需要有一百万吨的信念
也许或可能勉强继续活下去。
看完上面的文章,再联想到乔布斯和埃隆·马斯克,可能伟大的产品经理除了过人的敏锐嗅觉也确实需要一份渗透在骨子里的偏执和孤独吧。不过性格固然重要,作为产品经理的专业程度也不遑多让
(本文所有引述均引自公开媒体采访及张小龙个人饭否、公开演讲,本文所有内容不代表馒头商学院的立场与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