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去旅行,是因为我决定了要去,并不是因为对风景的兴趣。”
——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2018年6月份的某一天,跟好友芳芳吃完饭聊天,她突然说,今年想去一趟摩洛哥,而我恰好也早就把摩洛哥放在旅行清单上了,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说去就去。不得不说,自从认识她以来,两人在旅行这件事上还真是行动力爆表,只要时间允许,几乎是说做就做,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对没有见过的世界的热情和满心期待。有时候不禁在想,要是能把这种行动力放在生活和工作上,或许生活会有一些不同。
说到摩洛哥(Morocco),很多人可能容易混淆成摩纳哥(Monaco),对两者傻傻分不清。 摩纳哥是位于欧洲的一个城邦国家,地处法国南部,跟摩洛哥不是同一个地方,摩洛哥则是非洲西北部的一个沿海阿拉伯国家,看看下面的地图应该就知道摩洛哥在什么位置了。
于是,在2018年的中秋和国庆假期,开启了一段为期12天的摩洛哥深度游。由于对摩洛哥当地语言完全不通和文化的巨大差异,安全起见没有选择自由行,而是加入了一支经验丰富的徒步小分队。去之前也没有做攻略,有时候觉得带着尝鲜和空白的心境上路,没有准备反而能带来更多的冲击和惊喜,准备太多容易自我束缚。此次路线由卡萨布兰卡开始,逆时针依次向南、东、北,最后回到起点卡萨布兰卡。
01 白色之城— 卡萨布兰卡
对于卡萨布兰卡最初的印象是来自于电影《 卡萨布兰卡 》(又名《北非谍影》),在美国《时代杂志》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榜单上,这部经典影片排名第8位,爱情片排名第1位。 卡萨布兰卡,这么美好的名字,一听就感觉应该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
哈桑二世清真寺
哈桑二世清真寺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麦地那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直接建在海上的大清真寺。据说这座清真寺建在海上是缘于国王的一个梦,梦里国王曾接获安拉的真言:“真主的宝座应建在水上”。为实现国王的梦想,摩洛哥举国捐赠,筹措建筑资金,工人和技术人员移沙填海,日夜奋战,经过5年的施工建设才建成启用,国王的梦终于化为现实。这座清真寺从此成为卡萨布兰卡的新标志。
据说只有在重要节日或者有重要来宾时才会打开清真寺的天窗。当天我们参观清真寺,很意外地遇上天窗打开,据说这是好运的象征,对于这份突然降临的惊喜,更增加了对这趟旅程的好感。
走到清真寺内部,不禁被室内廊柱、墙壁、天花板等精美的雕刻工艺和神秘的气息所吸引,一时拍照拍得太投入,开始“手舞足蹈”起来。事后我们的法国领队菲利普告诉我们,刚才管理人员跟他说让我们不要在室内“起舞”,他跟管理人员解释到:这些游客其实都是“professional dancers”,被室内的景象震撼到,激起无限的灵感,所以忍不住翩翩起舞。不得不佩服一下领队的机智和幽默,化解了一场尴尬。
Rick’s Cafe
“世界上有那么多的城镇,城镇中有那么多的酒馆,她却走进了我的。”
还记得《卡萨布兰卡 》中这句经典台词么?因为这部影片,Rick’s Cafe 吸引了世界各地充满浪漫情怀的人们前来一探究竟。Rick’s Cafe 是一座两层的建筑,在二楼的酒吧设置有大屏幕,循环地播放着这部影片。点上一杯咖啡,重温一下影片,所有的情绪和感觉似乎都被激发,被带入到片中咖啡馆的灯华酒红、光彩熠熠和主人公细腻、深沉的感情中。
其实,这里并非该影片真实的取景地,Rick’s Cafe是后来按照电影的场景仿建的,里面装修的格调和电影里的几乎一致。
02 红色之城— 马拉喀什
对马拉喀什的第一印象是被它的红色所吸引,路边所有的建筑、房子、餐厅、酒店几乎都是各种红色,有的是颇有沧桑感的朱红,有的是干枯玫瑰红,有的是朴实的陶土红。马拉喀什位于摩洛哥西南部,坐落在贯穿摩洛哥的阿特拉斯山脚下,有“南方的珍珠”之称。
马拉喀什分为老城和新城两部分,麦地那(Medina,阿拉伯语意为老城,专指阿拉伯人的传统聚居区)被古老的城墙环绕,完整地保留着马拉喀什的历史建筑与遗迹。绕着古老的城墙走一走,体验着不一样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带来的视觉和情绪冲击。有的时候,亲身体验和看书看照片的感觉还是不一样,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德吉玛广场
德吉玛广场在老城区,热闹非凡,各种商贩、杂耍的艺人、精美的手工艺品、熙攘的人群等为这座古老的广场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所以该广场也被称为“不眠广场”。德吉玛广场是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据说这里一千年前就是这般模样。
找了一家视觉好的咖啡厅,上到楼上的露天区域,同行的队友们一起喝着咖啡、聊着天、感受着千年古城的沧桑和神秘魅力,由于时空的变换,有一种忘记了自己是谁,如今是何年何月的感觉,只是静静地感受当下那一刻。
傍晚时分,穿越德吉玛广场,步行几分钟就来到了库图比亚清真寺,在红色晚霞的映衬下,这座清真寺更显出了它的独特的美,不愧是北非最美丽的清真寺。刚好日落时分赶上穆斯林做礼拜(穆斯林每天都要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和晚上做五次礼拜),宣礼塔开始宣读古兰经教义,深沉的声音响彻整个广场,广场上有信众开始对着清真寺朝拜,整个仪式和声音配合在一起都让人觉得格外庄严肃穆,那一刻深深体会到信仰和宗教的力量。
巴西亚王宫
这座王宫最让人着迷的是它的精美的伊斯兰雕花和马赛克装饰。据说巴西亚宫殿不是皇宫,是十九世纪摩洛哥的一位大臣Ahmed Ben Moussa的住所。为了纪念他最爱的女子将其命名为巴西亚宫(“Bahia”意为“美丽、明耀”)。
03 绿色屏障—阿特拉斯山
离开马拉喀什,开始了阿特拉斯山的徒步之旅,这个算是此行中颇为惊喜和期待的部分。从当地熙攘的城市到当地的山村,从习惯了国内青山绿水的繁盛到偶然遇到这里植被稀少的荒凉,有很多反差的感受。
阿特拉斯山脉,位于非洲的西北部,从大西洋的白色海滩一直绵延到撒哈拉沙漠。它像一道绿色的屏障,将水与火截然分开,因此成就摩洛哥一半海水、一半火焰的魔幻传奇。
由于已经是10月份,山上部分地方已经是秋意渐浓,植被都被秋天染成了浓郁的红色,只有仙人掌还顽强地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一路在无人的山区徒步,感受着大自然最原始的风貌。
走到山脚下的时候,由于山顶冰雪融化山脚下已经汇成了一道小的河流,水流还有些急,路上只能靠着帮我们驮食物的骡子载着我们一个个过河。
在午饭之前,走得实在太累了,当地向导从他背上的带子里掏出了很多“摩洛哥烤馕”,一路靠这个充饥。对于当地饮食不太习惯的我来说(这个问题也是本次旅行最难克服的,无奈长了一个中国胃),这个算是能吃得最习惯的食物了。
中午时分,翻山越岭到达了山脚下的一处村庄,伊姆利勒 (Imlil) 村,向导带着食物中午在村民家里的院子里开始做饭,置身山间,感受着最原始古朴的当地风情。
吃完午饭,开始从山脚下向山上走,从山里走出来的那一刻,看到旁边有个小屋子,后来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个小卖部,卖橙子和各种饮料,这个可能是目前见过的最简朴的小卖部了。
04 土色村落—阿伊特 ·本哈杜村
看着照片,是不是有种在哪里见过的感觉?对,这里是很多好莱坞大片的拍摄地,国内影片《红海行动》也是在这里取景的,它是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摩洛哥最美古村——阿伊特·本哈杜村,17世纪的土制建筑至今保存完好。
村子前有一条流淌着红色泥浆水的河谷,后面,就是撒哈拉沙漠 。
沿着前面这条长廊走进村里,一路盘旋而上,大概半个小时就可以走到顶上,其实顶上就是一个原始得有点不真实的土堆,站在顶上可以俯瞰整个村庄的全景。
从村里出来去往撒哈拉的路途中,领队帮我们在山区蜿蜒崎岖的路上安排了一处民宿,这个可能是在摩洛哥的整个行程中最让人惊艳的一个住宿。它是山路边一个两层的带庭院和露天阳台的小别墅,外面被刷成粉红和白色相见的颜色,里面的装饰时尚、精致又有那么一些文艺。而且它是方圆几公里之内唯一的一处住宿,周边都是山谷,人迹罕至,似乎是一座世外桃源。
05 金黄大漠—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提到撒哈拉,不得不提三毛,她这句著名的情话不知道撩拨了多少人对撒哈拉的向往之情。
傍晚时分到达沙漠边缘,由于期待已久,见到沙漠的一瞬间队友们情绪高涨,之前旅途的疲惫一扫而空,剩下的都是对沙漠的无限遐想。
骑着骆驼慢慢走到沙漠深处,看着夕阳西下,大脑完全一片放空状态,没有任何世俗杂念,只在这片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中感受原始、真实的自己和略带莫名伤感的情绪。
第二天上午在炎热的沙漠中徒步,确实很考验体力,分分钟被沙漠的热气熏得心慌胸闷,而且在沙漠中根本不会辨认方向,不敢掉队,只能咬着牙一路跟紧向导。队友们一路相互支持,中午到达向导之前就联系好的沙漠中的营地,在营地开始午餐。在自己的经历中,还没有在这么热的环境中生活过,算是一项特别的人生体验。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万物的生命力,在这寸草不生的沙漠中,依然能有植物在欣欣向荣地生长。
06 彩色之都—菲斯
它被美国著名杂志(Traveler)评为全球最浪漫的10 大城市之一。一开始其实并不太能get到它的浪漫所在,后来觉得也许它的浪漫在于它依然保留着的浓厚的阿拉伯原始色彩。
据说菲斯老城的小巷有9600多条,里面的人们还保持着原始的生活方式,老城中全部是各种皮具、 马赛克、手工艺品、衣物等店铺。
最著名的散发着异样臭味的皮革坊,是皮具的制造基地。
听说现在流行旅行的时候来逛一逛当地菜市场,我们也来感受一下神秘异域的最平凡的烟火气。
让人尤为震惊的是当地的手工艺品,全部是手工艺人原始手工制作,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化操作,真真让人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匠人精神。
傍晚时分,来到了半山腰看日落,这个是在行程之外大家临时意起的,但是带给大家无限的惊喜。站在半山腰,可以俯瞰整个菲斯古城,随着夜幕降临,古城的灯光逐渐亮起,而此时也刚好赶上傍晚做礼拜时间,宣礼塔发出的深沉和庄严的声音响彻整个城市上空,伴随着城市的灯火,那一刻感觉似乎穿越到了另外一个时空。
07 蓝色小镇— 舍夫沙万
虽然来摩洛哥之前没有做什么攻略,但可能是因为网上宣传太多和性格中本就偏爱浪漫的缘故,对这座蓝色之城还是抱有很高的期待。
这座如童话般梦幻的蓝色之城,远看可能觉得只是一座普通的小镇,但是深入近看,确实被它的各种深浅不一的蓝色迷住,看惯了日常生活中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突然觉得房子、墙壁和道路也可以刷成多姿多彩的颜色,是一件很让人惊喜的事(看完这一幕幕的蓝色,芳芳直呼回家要把房子刷成舍夫沙万蓝)。我想语言可能还不足以描述出舍夫沙万的蓝,那就直接看图吧,感受一下色彩的魅力。
如果说舍夫沙万有什么特色的话,除了蓝色,应该就是猫了。
我们住的附近的旅馆连内部也刷成了蓝色,简直太梦幻了。
下午在小镇里逛一逛,可能是当地居民见到的中国游客相对于其他地方更多的缘故,这里的当地人相比其他地方的保守和严肃,更为主动和活泼,不时地用带着英式语调的中文表达着他们的热情:wo ai zhong guo (我爱中国)、wo ai ni men (我爱你们),ni men zhen mei (你们真美)!不管是真是假,不过被这么公开认可和喜欢的感觉还是让整个行程都充满了乐趣。
傍晚时分,沿着小镇一直走,走到尽头爬到小镇的山顶,静静地等待着看夕阳西下,整个小镇沉浸在夕阳的余晖中。
08 首都白城—拉巴特
摩洛哥之行的最后一站是拉巴特 。说起拉巴特,可能听说的人很少,其实拉巴特才是摩洛哥的首都。
拉巴特靠着大西洋,傍晚时分,坐在马路旁边的台阶上,在大西洋边上静静感受着这座城市的魅力。由于当地亚洲游客很少,所以我们一群中国人聚集在一起还是有点吸引注意力。当地年轻人看到不停地跟我们打招呼:wo ai zhong guo (我爱中国)、wo ai ni men (我爱你们),ni men zhen mei (你们真美)!不禁被他们的热情所感染,离开之前的心情也格外好。
在拉巴特是我们的法国领队菲利普陪着我们游玩的最后一天,向导当时觉得舍不得,在大西洋的海岸边开始孩子气地故作撒娇不愿离开,哈哈哈哈,是不是有点戏精。
结语
拉巴特之行结束之后,就飞往卡萨布兰卡回到祖国了。让我再看你一眼,卡萨布兰卡,在离别时候,不要说再见。
如果要给此行一个意义,我想那应该是从现有的生活框架导致的束缚和麻木中脱离出来,在时空变换之中打破原有的节奏和规律,重新激起内在的感受和情绪,感受生命本身的热情和力量。
(注:很多照片来自同行队友的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