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繁华城市的一隅,一条小巷内,有一家餐馆,每天午夜12点开始营业。菜谱只有猪肉套餐,但是你想吃的都可以点,只要老板有食材就会给客人做,这是老板独特的经营风格。餐馆面积很小,看店内老久的木板墙壁,应该有些年头了。因为特殊的营业时间段,店里的生意还不错,深夜造访这家小店的客人也都很有特色,有上班族、拳击手、没名气的演员、流浪汉等等。白天劳累奔波的人,此刻深夜在餐馆内吃着香味可口的食物,喝着小酒,内心必定有些寂寞酸楚,卸下一天的疲惫,开始与老板谈论起自己的经历。于是,每一道菜引出一则故事,如同盘中的酸甜苦辣,有悲有喜。这便是电影《深夜食堂》中的情节。
影片中的店老板有着高仓健般的坚毅,但却总是面带微笑,平易近人。面对简单的食材,面对普通的客人,总是抱着一种竭尽全力做到最好,每一招每一式,专心致志,力求完美,拥有着一颗纯粹的匠心。在这喧嚣的都市下,店老板似乎不是在为了赚钱谋生,而是在普度每位客人的心灵。
作为一名不是吃货的我,以前无法理解吃货族的乐趣,认为吃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我记不太住美食的味道,也很少出现突然很想吃某种食物的冲动,看完这部电影,我开始在大脑中搜索起有关美食的记忆。
2007年,那时还在上大学,国庆放假期间跟着室友去学校东院的“德清湖”,钓了三天的鱼,吃了三天的全鱼宴,我们将钓来的鲫鱼、草鱼拿到学校外的红番茄餐厅加工,乳白色的鱼汤,鲜嫩富有弹性,连餐馆老板都忍不住跑来跟我们讨要一口尝尝鲜。不知道是因为吃着我们自己钓的鱼内心有成就感,还是这鱼本来就鲜美,反正那是我印象中吃过最好吃的鲫鱼。
2010年12月份,出差去北京,一下飞机,看到夜空中飘着棉絮般的大雪,地上已经积起了到脚踝高的雪。夜里一个人走在寒冷的北京街头,寻找着入住的酒店,脚里渗进了融化的雪水,饥寒交迫。出了地铁口,来到长安街新东方广场地下一层,吃了碗15元的牛肉面,我还记得那碗滚烫的牛肉面里,躺着两块又大又厚实的牛肉,甚至还有一个可爱的荷包蛋,我一边吃一边擦汗,心里顿时有一种暖暖的幸福感,感叹这拉面馆真是业界良心啊!于是第二次出差北京,我又去了这家拉面馆吃牛肉面,却发现牛肉量少了,还涨价到25元了,我想北京这寸土寸金的地方,一碗朴实的牛肉面也奈何不住租金的水涨船高啊!
2015年7月,奶奶走了,在开车去殡仪馆的路上,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童年记忆中,我跟奶奶很亲,小时候在农村,父母上班忙,我是在奶奶身边带大的。那时候,放学回到家就跟奶奶喊着要吃粉条炖番薯,这味道既有番薯的甜味,又有粉条的顺滑口感,没一会儿我就把一碗粉条和几块番薯吃个精光,还喜欢把香甜的汤汁一饮而尽。我似乎还能想象出那个调皮的小孩,举着一个大大的空碗,在奶奶慈祥的目光下,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记忆中的味道,随着时间的发酵,变得愈加有人情味,正是这味道背后的经历和情感,使得我对这些平凡而朴素的食物是那么的记忆深刻。
其实人生很短,我想用力记住这些宝贵的味道,爱的味道,幸福的味道。浮躁的社会,生活最本真的快乐是什么?也许就是去感知和记住这些幸福的点滴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