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扬蹄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晴
你怕上台讲话么?不知道你怕不怕。我怕。
我会紧张,会头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如果拿着稿子,我的手一定是抖的。我怕看见别人鄙夷的眼神,无地自容这个词都没办法形容我当时的羞愧和自卑。如果台下的人认真听我说话,我怕我会说错话;如果台下没人在听我说话,我会觉得是自己说的话没有价值、没有亮点……
不知不觉中,别人要求我上台分享的时候,总是推推攘攘,默默做一个旁观者。有时候会赞叹别人的自信和气场,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有时候会因为觉得别人还不如自己而心里犯嘀咕。
真的很讨厌这样的我呐!明明渴望成长与改变,却总是败给自己的胆小和懦弱。
很想努力,也知道方向和方法,行动就是被犹豫僵硬着,动弹不得。
“你必须非常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回想下以前不错的上台体验。
在高中的语文课上,一口气背下整篇《离骚》、《长恨歌》,《琵琶行》……,获得老师和同学们的惊讶和赞叹。我则表面笑笑说,就是会背了呀,没什么大不了的。实际在这之后付出多少努力只有我自己知道。
都说早上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段,我就每天早晨把闹钟往前拨了一个小时,专门用来诵读文言文,反反复复,乐此不疲。也有早上起不来的时候,尤其是大冬天,真的特别冷!咬咬牙,告诉自己:要坚持!不能放弃!滴水终能把石透,现在放弃就真的前功尽弃,前面的努力就全白费了。
现在有时候身边人夸我记忆力真好,经典词句张口就来,也只是淡淡说句,以前读书的时候有背过。每每受到夸赞,我都不自禁地想感谢那五点爬起来对着玻璃诵读的自己,天越黑,台灯下的玻璃就越像镜子,让我看清自己努力的一步步,踏踏实实的。没有那时的艰辛努力,就不会有我现在的从容淡定。
如果触类旁通,同理可证的话。上台不自信是不是因为我准备不够充分?
后来初入职场,很荣幸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这也意味着在年终尾牙要上台分享自己这一年来的工作感悟。
那时,就像接到一个烫手的山芋,既想别人能代替我,又怕别人会取代我。最后把心一横,果断要求自己在最后半个月,每天过五遍发言稿。晨起过两遍,中午过一遍,睡前过两遍。实际远远不止,刷牙的时候会想,吃饭的时候会想,有时候走路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把稿子过了又过。最终,没闹笑话,不忧不惧,淡然面对。
“想要就去争取,不想要就放弃。想要却又放弃,这不成立!”
没有人天生就是演说家,只要你的决心大于你的恐惧,你就能做到!
细细观察那些台风特别好的人,你会发现:他们不仅拥有充分的准备,讲话还特别有条理性。
记得在高中面试辩论社团的时候,我们那批面试的人全被学姐刷下来了。时间过得太久远,学姐说了其他的话我不记得,但深深记得一点:你们以后在说话的时候,记得一定要分清第一、第二、第三点,这样别人就不用从你大段话语中去get重点。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注意力也是短暂的,尤其面对的是无聊的话,关注力更是稍纵即逝。所说的话,要方便别人的理解,节约别人的时间。
不记得这段话是什么时候在我脑海里生根发芽的,但真的很好用。前两天在读书会突然间被要求分享小组讨论结果,来不及推脱,就用纸笔写下一二三点,再根据这三点把小组讨论的例子安放进去,亲测整体效果不错。也许没有华丽的言辞,但条理清晰,总结到位。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广场舞大妈跳舞我不爱看,但和蔼可亲、笑容可鞠的大妈跳舞我爱看。不是因为她们跳得有多好,而是因为那发自心底的笑容瞬间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台上与台下,我相信微笑也能起到一个重要的连接作用。嘴角上扬,意味着理解和接纳,在这玻璃心处世的我们,真的是一种无言的鼓励。
我也有在大庭广众下不知所措的时候,眼睛看见他人肯定的目光,轻轻的颔首,就会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温暖,像找到娘家一样亲切。
所以现在无论是台上过台下,都认真倾听,善于发现、总结和归纳,善于学习。
如果要在台上分享什么心得感悟的话,记住一要充分准备,二要条理清晰,三要微笑面对。
叫你上台你就上,每一次的经历都是我们成长的见证。机会难得,错过便不再拥有。
仍在怕,仍在走。
这才是一个勇者该有的样子。
生活就是我们追求、试错、摔倒又爬起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