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对各位老师来说,想必一定很熟悉吧,我们已经将这句话作为教育的“圣经”,当学生顽固不化的时候,我们会告诉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感到很头疼来找你,希望你能好好教育他的孩子,并把一个“好孩子”交还给他时,你告诉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当你使出浑身解数,感到教育无望的时候,你告诉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重燃教育激情……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真的吗?教育的力量真的有那么大?每天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家长都拿孩子没有办法的时候,凭什么与的几句话,一学期或是几年的相处就可以扭转一个孩子?我们不能否定有教育有功效 ,但是功效真的这么大吗?
刚完到王晓春老师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篇文章时,心情十分激动,我感觉自己多年来当班主任的“苦”与“无耐”都被王老师说出来,而且王老师还告诉我们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个观点并不科学。
王老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种教育观念是班主任工作整体水平长期难以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班主任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理很简单,一个没有边界的事情肯定不可能科学化(科学观念中鲜明的明界意识),人们做一件没有边界的事情肯定充满随意性、盲目性、肯定做大量无用功,最后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干了些什么。”这不就是我们的切身感受吗?
王老师拿美国高考的作文题为例,指出当前的中国高考不大可能会和美国的高考出相类似的题目 ,因为我国的教育工作者,不会承认自己的教育的作用只是“一小部分”,王老师认为家庭教育的作用大于学校,遗传的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
王老师说,如果我们还承认教育是科学,我们就应该尽量避免在教育的性质、作用问题上使用的诗歌语言,少煽情,煽情容易扇到自己嘴巴上来的。不夸大,不缩小,正确认识自我,老老实实认定自己的作用范围,踏踏实实做能力能胜任的工作,这才是科学态度。
看到王老师的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我想起班上的一个学困生,他的行为习惯很糟糕,上课铃声响,他完全没有时间概念慢慢悠悠地走进教室;课堂上,随心所欲地在班级走动;一下课就飞也似的跑走了;每天的作业都是拖到最后一个,并且还需要你把他拉到身边,一题一题地教他做,他才能完成,有几次,老师没有坐班,他就逃之夭夭了。当老师打电话给她妈妈的时候,她妈妈表示很无奈,没有任何办法,还说,“长大了就好了。”
我不禁被这样的家长气晕了,这是什么样的理念,“长大了就好了”?真的是这样吗?现在行为习惯不一点点养成,到长大了就自然变好了?现在作业都不做,到长大了,学习成绩也好了?真是无法理解这样的家长,有几时,我甚至为此暗自流眼泪,觉得自己付出了全部的精力都在他的孩子身上,为何却是这样的答复。
问题在哪里呢?王老师告诉我们,问题出在家长,出在家庭,家庭的教育与学校的教育相比,前者更重要一些。
“家庭教育不但是基础性的,而且是全程性的。孩子的命运基本上是由家庭教育定调的。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只是孩子成长的某一阶段给家长帮忙的,学校只是‘有限责任公司’。”
在平时,我们最常见到一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推给老师,他们会以“孩子不听我们的,只听老师的”为借口,或是干脆一句话“老师全靠你了”,让老师负起教育他孩子的责任,稍微好一点的家长,会说,“老师,我们尽力配合。”
配合?家长配合老师?
“要说‘配合’,其实是教师配合家长教育孩子,现在倒过来说,好像老师反成了孩子的第一监护人,家长反倒退居二位了,这是不正常的。教师不要抢家长的风头,不要把无限责任放到自己的肩膀上,破坏自己的心理健康。我们只是受国家委派帮助家长教育好他们的孩子,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和人才。我们不能代替家长,我们不是孩子一生的承包者。”
一言惊醒梦中人,曾几何时,我总是以“高度的责任心”认为学生出了问题,肯定是我没有教育好,肯定是我的责任,导致自己压力过大,有时候竟然睡不着觉。殊不知,自己无意间将家长的承任揽到自己的身上,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正如王老师所说的那样,“许多老师喜欢把什么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精神可嘉,未必明智,该踢出去的球,一定要踢出去,踢出去反而有利于解决。我们都不是神仙,千万不要把自己的本领估计得过高。”
是的,自己应该分清界限,知道什么属于自己该做,什么不属于自己做,该踢出去的,就不该放在自己身上。可是为何自己去傻乎乎地去承担了呢?
还记得,班级中的两个孩子在玩的时候,乙将甲的腿咬了一口,当时我马上通知了双方的家长,乙方的家长抓着自己的孩子被咬心里难过而不愿原谅甲,甲的父母平时就知道孩子有咬人的习惯,平时我也沟通过,他们都表示无奈,没有办法。甲的父母见乙的父母得理不饶人,就干脆放弃协商。处于中间的人该如何做呢?协调对吧,是的,我在中间协调着,可是双方并没有任何进展,但我还是努力调和双方的关系。最后,我以自己没有教好孩子代乙向甲的父母认错。
这件事过了一年多,但在我的心中还是十分难过。为何自己在中间扮演这样的角色呢?明明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为何自己要代乙向甲道歉呢?
我想,这就是王老师所说的,我缺乏清楚的边界意识。什么是边界意识呢?
“教师如果具有边界意识,他就会很清醒,很镇静,而不是每天急急挠挠地和学生较劲。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不是重点,什么事我能应付,什么事我只能交给别人去办……也就是说,他知己知彼,工作不盲目,心里不焦虑,他把精力集中在确实能做的事情上,不浪费感悟,尽量少做无用功。”
“当他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校园无小事’这种话的时候,他能明白,这是宣传鼓动的口号,不是科学结论;当他遇到确实教育不好的学生的时候,他只会总结经验教训,尽力而为,而不会怨天尤人,或自怨自艾。”
王老师说得多么对,如果我能很清楚地划清边界,不至于出现那样的事情。因为我没有“边界意识”,盲目扩大自己的责任。过分内疚,迷信“爱”的力量,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些不都是缺乏边界意识的表现吗?
班主任工作需要有边界,这样,我们才可以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亲爱的各位同行,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