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育儿过程中,每个家长可能都会遇到类似情况。
你叫孩子写作业,他偏偏说要再玩一会儿;
你叫孩子不要看电视了,他充耳不闻…
我们每天对孩子三令五申,不准干这个,不许去那里…
但孩子常常和你作对,和你各种“抬杠”,不断挑战父母的“权威”。
很多父母觉得,孩子犯上作乱,就是不听话、是调皮的表现。
其实,当孩子和你“对着干”时,恰恰是教育的最佳时机。
面对孩子和你作对,你的态度如何,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发展。
孩子爱和你作对
根源在父母
去年年底,在江苏发生了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
一个14岁男孩在家中与父母争吵不休,一时情绪激动,从楼上一跃而下。
母亲看到这一幕,直接吓傻了,心痛到连哭的力气都没有了。
母子俩本没有大冲突,只是因为作业问题。
母亲看不得孩子不认真的学习态度,接受不了孩子成绩平平的现实,焦虑急躁,进而歇斯底里。
母亲一时情急把孩子的作业全部撕掉,并且把孩子的手机狠狠地往地上一摔。
孩子反抗,于是就和母亲顶嘴;
母子俩随即展开了唇枪舌战。
母亲最后直接大骂:
“我上辈子作孽,生了你这种儿子,真不如当初掐死你,死了也不用气人了。”
男孩也暴躁到极点,跑到窗户边跳下,还说一句:
“你别后悔就行!”
一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母亲面前消失。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认为孩子叛逆、唱反调、不听话,都是孩子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审视自我。
有心理专家曾说:
“每一个问题儿童背后,至少有一个问题父母。
如果父母的教育方式没有问题,孩子出问题的概率极低。”
诚然!
很多家长,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希望他们学习好、品行好、有出息…
却唯独忘了,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从而,也忘了倾听孩子的心声,不尊重孩子,进而导致亲子关系僵持对抗,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如果孩子,总是和你对着干,就要开始反思了。
每个爱唱反调的孩子,背后多半有一对“不会沟通”的父母。
孩子爱和你作对
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当孩子总和家长作对时,家长通常会火冒三丈,并且心生疑问:
“孩子为何会和自己对着干?”
其实,这是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意识增强了,是孩子“成长”的表现。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孩子从出生到成年,一般会经历三个叛逆期,分别为:
“宝宝叛逆期(2-3岁)、儿童叛逆期(6-8岁)、青春叛逆期(12-18岁)”
在这些阶段的孩子,最大的特征就是,喜欢和父母对着干。
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伴随着情绪不稳定、反抗心理、听不进建议;
但他们也是在用行动宣告,需要父母给予更多的尊重、爱和体谅。
有研究显示:
“大人认为叛逆的孩子,往往比听话乖巧的孩子更有思想,出人头地的几率更高。”
英国首相布莱尔,曾经年少也“风流”。
他曾经差点登上飞机,离家出走;
他的打扮前卫、作派离经叛道,大学时不好好读书,组乐队、玩音乐…
但这一点也不影响他,后来的发展。
乔布斯从小爱搞恶作剧,曾在三年级被老师送回家两三次;
他中学时因厌学,养父母带其搬走;
长大后乔布斯依然疯狂,衣衫褴褛游历印度。
后来他终于醒悟,继而进入“开挂的人生”。
孩子和你对着干不可怕,那是一种成长!
可怕的是,父母把孩子的成长,当成了叛逆。
孩子爱和你作对
你的态度很重要
很多家长对于孩子,总是和自己唱反调、对着干,头疼不已。
其实,孩子敢于直面“权威”,宣示“主权”,表达自己的看法,远比那些躲起来默默哭泣的孩子,要好得多!
这样的孩子,他们通常思维更敏捷,看待问题也更全面;
在性格方面,他们也往往更加有主见、自信,且更具有创新能力。
但很多父母用打骂这种简单粗暴的教养方式,迅速把孩子打压得“瞧不起”自己,早早失了锐气。
我们很能理解,孩子完全失去管控,处处与父母作对,父母内心焦急的感受。
其实,孩子爱和你作对,你的态度和引导方式很重要!
1.给孩子更多的“主动权”
我们和孩子说,不要吃太多零食、不要总看电视、不要总是玩、不能这样干、不能那样做…
当孩子偏“不,偏要对着干时,我们不妨给孩子多一些“主动权”。
比如我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什么时候吃零食、看电视、玩耍…
孩子的事情大多数时候,让他们自己决定;
父母只要在一边给出建议,明晰原则底线,并监督孩子。
如此,孩子的主动权得到了满足,自我和独立意识也得到了满足,自然不会处处与父母作对了。
2.给孩子更多的“话语权”
在纪录片《镜子》中,有一个叫家明的男孩。
16岁上高一的家明,有严重的网瘾,终日沉迷网络。
家明的父母这十几年来,跟中国大多数父母一样,想让孩子在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孩子小时候想养狗,父母把狗丢弃;
明明和孩子约定考得好,就去旅行,结果却出尔反尔;
父母处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管教他;
导致后来,家明刚上高一,就想着辍学、远离家乡,想要当流浪歌手、背包客…
但父母仍然没有深省孩子背后的原因,依然我行我素,以权威镇压孩子。
最后,家明在与父母的对抗中,自残,多次进医院。
如果家明的父母,能耐心地多听听孩子的心声,和孩子建立良性沟通,是不是孩子会好很多呢?
为人父母,要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足够的“话语权”。
如此,我们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走上正确的路。
父母能听到、看到并理解孩子,孩子自然不会和父母对着干。
3.给孩子更多的“选择权”
美国演员“曹操”,曾因女儿要打舌环,与女儿斗智斗勇。
换作很多父母,都会直接制止,把孩子管得“服服帖帖”的。
但曹操,并没有粗暴制止女儿。
他开始收集各种打舌环的坏处信息,想让女儿知难而退。
女儿则要证明穿舌环不会有什么安全问题,家人可以接受这种“潮流”。
最终,没有办法,曹操就和女儿约定一个月的时间,如果女儿还是没有改变主意,他会亲自陪着去打舌环。
无疑,他给孩子“选择权”的策略是,“事缓则圆”。
结果,女儿到了一个月竟然忘了这茬。
可见,当孩子和我们对着干时,我们要给孩子“选择权”;
对于孩子不那么理智的决定,我们可以给建议,也可以迂回前进,理智处理。
鲁迅曾说:
“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
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
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
当孩子和父母对着干时,我们要有原则地引导,而不是任由其发展,或简单粗暴的制止。
给予孩子“自主权”、“话语权”和“选择权”,才是给孩子成长的最佳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