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父母真的是一条不归路啊!前一秒还为他认真努力地练习篮球感动得热泪盈眶 ,后一秒看到他游离恍惚,心不在焉的状态又心生绝望。育儿问题此消彼长,层出不穷。这种冰与火的考验我想同行人都能明白。
一直以来,我因为我家神兽的各种磨蹭折磨,那个白头发蹭蹭往外冒啊。所有的事情都是要一次次地催啊催才能勉强完成,从起床、刷牙、吃饭到完成作业,收拾书包,没有一件事情是明明白白,利利索索做完的。我这个心累呀!
最可笑的是我家娃还每天给我放大梦想。
“妈妈,我们班那谁谁是我的榜样,我英语要像她一样好。”
“妈妈,我的字一定要好好写,像谁谁谁一样。”
“妈妈,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设计工程师,专门设计一个机器人帮你做家务, 给你捶背。”
......
不可否认,我家娃的确是个心中有梦的人!可是,知道和做到之间还是差着十万八千里呢。我想对于一个有梦想的小朋友来说内心也是痛苦的吧(想到这里突然有点心疼娃了)。为什么有些目标就会顺利达成,有些目标就会栽跟头呢?看起来别人是实现目标很容易,轮到我就那么难实现呢?不仅仅是小孩子,作为成年人因为达不成目标而带来的挫败感和自我怀疑想必大家一定深有体会吧?
作为爱孩子的父母来说,要如何帮助到孩子一步步让梦想照进现实呢?不断的冲突和反思中,我还是从最近读的一本书中找到了系统的答案。
美国的社会心理学家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在她的心理学经典著作《如何达成目标》中精选了国际顶尖心理学家几十年来的数百个心理学研究,用通俗的语言从目标与动机,如何有效设定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方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回归到我家娃儿磨蹭这件事情上来,书里有一个小工具还是让我有豁然开朗的感觉,虽然听起来是个很简单的工具,但是对我家娃来说,却正好是那把钥匙。

书里面有一个观点是只有“合意度”和“可行性”统一的目标才是好目标,设定目标不仅要知道“为什么”还要知道“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知道实现这个目标的意义,给自己带来的幸福感,还要知道如何做。我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最常见的就是错失行动的机会。也许,我们专注于其他目标,也许总是随时会受到干扰,也许是行动太枯燥,比如,每天要跑步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一件很乏味的事情。
看到娃儿信誓旦旦要努力的样子,我确定他是需要帮助的,他虽然是内心向上,但是内心的目标并不清晰,或者说他即使内心目标明确,却不知道路径在哪里。就像我定了一个“我一定要减肥”这样的目标一样,空洞而遥远。
书中给到的这个小工具,“如果......那就......"计划专门为抓住成功达成目标的时机而设计,当我们决定了行动的时间和地点时,大脑就会为受到暗示 ,在想法和行为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我们的大脑会被高度激活我们设定的情景,也就是那个“如果”,会引起下意识的注意,一旦“如果”(情景)发生了,“那就”(行为)这一部分就会自动启动,书里称这个“如果......那就.....”计划为“速成习惯”。
想想我家的问题正是没有这样的“自动化程序”的开关,所有事情的执行都是靠老母亲苦口婆心一遍一遍地说啊说。
沟通氛围好的话,娃说,妈妈,你放心,我一定做好。其实,他陷入无序的事情中无法找到最主要的那根线。为了做好,他会一次次地消耗自己的自制力,最终坚持不了多久败下阵来,向目标妥协。如果一不小心引爆了我的燃点,又是一场亲子关系的灾难!
找到问题的症结,我简单地跟娃儿做了一次沟通,然后,计划就开始实施了。说实话,娃还是很配合的。
首先,瞄准实现克服磨蹭这个目标路上的障碍与诱惑。
比如,不是不想读英语,是找不到时间阅读英语,晚上不能保证早早上床睡觉,不提醒运动不能每天坚持等等。
其次,为每一个障碍制订一条“如果......那就......"计划。
比如,把娃儿说“我要好好读英语”改成“如果早上6:30闹钟响了,那就起床读英语”。
晚上8:30牛听听提示故事时间到了,那就马上上床讲故事准备睡觉。
最后,要注意的是,一定要确定完成每个步骤的时间和地点,尽可能做到具体,才可以帮助大脑觉察机会并抓住行动时机。

这样实行了几天,初见成效。不能说完美,因为毕竟娃儿还小,经常有些突发情况会成为计划的干扰项,但是,我俩都轻松多了,现在,娃儿每天早上也能阅读15分钟左右了,刷牙,洗脸也能按部就班完成了。晚上也能按时睡觉了。跳绳放在了一进门的凳子上,加上妈妈的加入就更积极了。虽然其他的计划有时候还是会“放水”,但是,通过这样的练习,我和娃对于养成习惯这件事算是有了信心了。也在练习中知道了如何科学启动“自制力”达成目标,而不是一味的消耗。书里面还有很多的精彩内容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找书来看。
看似特别简单的小事,背后都是有科学的理论支撑的,科学育儿绝对是个力气活。怀着敬畏之心,每天学习一点点,就有可能离伤害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