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花了几个月,看完了《巨流河》,
回荡在我脑海的是,那句对齐邦媛的评语,
“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
看到这句话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到底是怎样的人生才能称得起这样的评价。
在全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也许能够解释其中的一部分;
那英挺有大志的父亲,
牧草中哭泣的母亲,
公而忘私的先生;
那唱着《松花江上》的东北流亡子弟,
初识文学滋味的南开少女,
含泪朗诵雪莱和济慈的朱光潜,
那盛开铁石芍药的故乡,
那波涛滚滚的巨流河,
那深邃无尽的哑海口,
那暮色山风里,
隘口边回头探望的少年张大飞。
齐邦媛生在战乱之中,长在中国最动乱的战火之中;
其父,一生献于教育事业,立志教育救国;
其母在战乱之中、困苦之中,操持家业,抚育儿女;
在战乱之中,
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踏上了流亡的路途,
流亡的途中那些先生的教育滋润、补养了那一代的中国人;
有一心奉献的先生教会她们什么是美好,带给她们生命的希望;
她和那些从故土流亡而来的少男少女们,吟唱着对故土的思念;
那些慈师教她们诗和远方,已解对故土的惦念;
也许命运是弄人的,她的前半生注定漂泊流浪;
在她的命运之中时不时的有个叫张大飞的少年英雄在看着她。
她出生在多难的年代,终生在漂流中渡过,没有可归的田园,只有歌声中的故乡,在支撑几乎无望的等待。
少女时代的她几乎,见了人所未见的凄惨场景;
有时风雪夜归,凌晨又重上逃亡之路;
那时满街飞扬着碎纸和衣物,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空荡的威胁。
许多人成异国之魂,连归乡的路都找不到。
之后她又远渡台湾,艰苦求学、执教;
可未曾想,这一去,再回故土几十年后,故土都变了样。
她的一生伴随时代的动荡,时局的变幻,
见人世愁苦,沧桑。
最后她以文字书写超越成败的人和事,回应时代和历史的无常;
将自己的一生画成一个圆环。
她的一生是:那样的悲伤、那样的愉悦、那样的独特。
我其实还想问那些入侵者一句:
“凭什么你们家乡的樱花秋叶永远灿烂,却驱赶别的民族辗转沟壑、常年流离?
后人还不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