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同事聊起《欢乐颂》剧中樊胜美的家庭,她说这个家庭代表了很多现在中国农村人的思想现状,就拿自己为例,一个女孩在北京辛苦打拼,自己赚的钱却要贴补弟弟,为了弟弟在老家结婚,自己也要负担房子车子,觉得对自己非常不公平,言语之间充满抱怨。
同事的观点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我本以为,樊胜美这样的家庭有点儿极端,只是存在于影视剧中。毕竟,在我的思想观念里,至亲之间没有那么厚的金钱之隔,以至于抱怨。
不禁想问,家人之间到底有没有金钱之隔?
人们之所以有这种疑惑,两个原因。第一,在客观上,古人云:亲兄弟,明算账,就算是手足之情,也要有金钱界限,金钱可以让两个陌生人亲密无间,也可以让两个相爱的人形同路人。相反,在主观上,血浓于水,亲情是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最无法割舍也不能割舍的感情,没有哪个人会再像父母那样为你无私地付出,也没有哪个人会像兄弟姐妹一样陪伴你一起成长,和你身上流着相同的血液。
可是,人们往往不能把握两者之间的尺度。
目前,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家庭,为儿子攒钱买房买车依然是作为父母应尽的责任义务。相反,对于女孩儿,终究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准备这些将来也都要带到婆家,所以也不必为女儿准备房子车子。
我这位朋友的家庭,就是中国这种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的缩影。她家里有一个弟弟,到了适婚年龄,准备在老家成家,弟弟在老家的工资水平不足以支撑自己买车买房,所以这个任务自然落到姐姐头上。而我这位朋友,因为家庭条件拮据,通过国家贷款才上了大学,后来又报名了软件开发培训课程,高额的学费自然也是通过贷款而来。大学毕业,自己只身一人来到北京,找房子,换房子,找工作,被骗,有了上顿没下顿,开始的日子和所有的北漂一样,也这样撑过来了。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工作,工资还要还之前的贷款——家里根本不负责这些,也没有能力负责。可即使这样,女孩儿打拼赚来的钱依然要交给父母一部分,给儿子攒钱买婚房,而在县城里的小儿子别说还房贷了,如果结婚,恐怕生活费都得由家庭负担部分。
相比较,这个独自在外打拼的女孩,因为要贴补家庭,所以纵然工资已经过万,也没能给自己想要的生活。自己也到了适婚的年龄,可在这个无论男女,都要向房子车子看的时代,哪能遇见一个好的结婚对象。
朋友在向我抱怨这多么的不公平,我也阐述了自己的立场,像自己这种北漂两年还是无产阶级的劳动人民,虽然目前还没有为家人买房的能力,可在我的观念里,如果自己有足够能力,就会给家人买房,给哥哥买房,甚至买车,只要我有能力,心甘情愿,甘之如饴。
因为我相信,当自己具有了买第一套房的能力的时候,就会有买第二套房的能力,而不是一无所有,只剩下增长的年龄。
那自己就真的沦为一个赚钱的机器,只是单纯靠时间的增长积累财富,而不是提升的能力。
作为一个女人,拥有赚钱的能力,对于未来,相信不会悲戚到哪里。
现实生活中,血浓于水的主观感情会让我们大部分都选择和至亲忽略金钱界限。但是,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具有“产权意识”,如果家人没有良好的理财意识或者家庭关系不和睦,自己就要具备这样的观念,为家庭的财产分布做详尽的规划,尽为人子女,为人手足的一份责任、义务,同时也不至于拖累了自己。
所以,对于“家人之间有没有金钱之隔”这个问题,两种出路:
一、如果你的家庭需要你的贴补,具备曲筱绡口中的“产权意识”,更重要的,在自己可支配的范围内投资自己。最可怕的一种情况就是你这些年来沦为了一个赚钱的机器,而这些自己辛苦赚的钱都因为没有理财意识而被无辜挥霍,就像《欢乐颂》中的樊胜美。樊胜美如此悲哀的真正原因在于自己虽然身在繁华都市,可思想一直没有跳出那个一亩三分地——因为她以前身边从来没有像安迪,曲筱绡这样的人告诉她“产权意识”这四个字。家庭绝不是一个人的宿命,宿命是你的思想永远被禁锢在以前的狭隘观念里。
二、自己赚到足够的钱,基本上没有一个挥霍无度的家庭,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自然就不会计较要不要给家人买车买房等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生活成长的环境各不相同,当然了,如果需要在此讨论要不要和家人之间保持金钱界限,那么,你的家庭要么没有一个比较和谐的关系,要么就是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理财观念,只此两种。最重要的是,不要做思想上的井底之蛙,跳不出狭隘的一亩三分地,在自己所能及的支配范围内,投资自己,提高自身内在修为与价值,成为一棵能与“橡树”比肩的“木棉”,相信时光总有一天会垂青于你。
也许这只是一只还对未来抱有美好幻想的小白的愿景,但是无论如何,家人终究是我们在世界上唯一的血脉之亲,不要让金钱为亲情蒙上一层灰尘,也不要让金钱成为羁绊,那只是我们通往幸福道路上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