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
《永别了,武器》是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品。作为“迷茫的一代”这一二十世纪重要文学流派的主要发起人,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真正参与者、见证者。
大战中受到的严重身心伤害,对他后来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加上生活在他周围那些饱受战争摧残的年轻人,使他逐渐滋生出严重的反战情绪。这到后来影响一大批作家进行这一题材的创作,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文学流派。
在《太阳照常升起》中,作者着眼于刻画这些年轻的战争经历者战后具体的生活状态,通过他们充满享乐与颓废的日常生活描绘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展现战争对他们的摧残。而在《永别了,武器》中,作者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意大利战场为背景,将视角紧紧盯在战场上,将战争、爱情这两个主题同框展现,用自己非常出色的景物和人物对白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了战争的残酷,以及个人在战争操纵者那些大而又大的意识形态的干扰下,所做出的不由自主的选择!
“什么神圣、光荣、牺牲、徒劳之类的字眼,我一听就害臊。”虽然因为受伤,给主人公亨利带来了银制勋章的荣誉,但是他丝毫不在意。因为从战争开始他就跟千千万万参战的年轻人一样,只是一个想安安稳稳和自己心爱的人过日子的年轻小伙子。他在治疗养伤期间认识了医院女护士凯瑟林,开始了他们的爱情。但是随着伤痛慢慢养好,即将奔赴前线的分离之痛折磨得这对心爱的人儿不可自拔。
当亨利刚刚返回前线,意大利军队就被奥军打的直线后撤,自己不得不踏上溃逃之路。令他感到诧异和愤怒的是,他们轻轻松松躲开了敌人的视线,但是同行的战友却死在了自己人的子弹之下,这使得他加剧了对战争的厌恶感。到后来,他被督战的宪兵当作溃逃者,准备枪毙的时候,他彻底站在了曾经的对立面,所幸他最终死里逃生,逃了出来,找到了他心爱的人,在乡间过上了一段怡然自得的日子。
但是在故事的结尾,也许是因为爱人凯瑟琳怀孕的日子里东奔西颠,孩子早已腹死胎中,妻子也因为产后大出血最后与他阴阳两隔。最终他悲伤而落寞地离开了医院,走进雨幕当中……
《永别了,武器》的悲剧色彩在不同的人身上都有不同的体现:主人公亨利最后孑然而孤独;美丽的英籍护士凯瑟琳香消玉殒;他的好友艾莫最后死在自己同胞的枪口之下;还有他的同屋的兄弟里纳尔迪最后落下性病,下落不明;还有那些当着主人公亨利的面被以逃避战争罪论处的军官,以及那些身心受到摧残的军妓以及无辜的百姓……在海明威的笔下,没有一个人受到战争的红利,几乎所有的人都搞不清楚他们为谁而战。
自古以来和平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总是有那些好战者,企图打破和平的局面。建军90周年阅兵仪式结束后,面对当前印度在我国边境线上恶意挑衅的紧张局势,国人无不热血沸腾。“打!打他狗日的!”是我们在茶语饭后听到的最多的声音。甚至有人对政府和印方的几度周旋的外交手段十分不理解,认为是政府不作为、不敢打的表现。
但是,我们要深刻认识到,任何时候一旦战争打起来,受到创伤最严重的还是人民,他们会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即使战争发生在了别国的土地上,他们的亲人也会魂飘异乡。就如曾经的一位国际和平人士所言,什么时候人们纪念战争的方式不再是阅兵,而是追思与反省的时候,才能说理性与文明之光在人类的心灵深处真正扎下了根。
任何一场战争结束后,我们都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去反思:政治家需要反思自己的治国方针和策略,军事家需要反思军事力量建设与运用,而外交家需要反思我们的外交政策和手腕,历史学家需要参照反思战争在今后人类发展长河中的意义价值,作家就应该反思战争对民众内心深处造成的情感起伏……
我们没有理由不去感谢海明威、感谢《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他们以作者独特的悲悯情怀去挖掘潜藏在战争背后的虚无,以特殊的方式对这场战争进行反思。同时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消极的和平主义者”,海明威在当前人类的现实处境中,无疑是应该受到批判的。因为人类暂时还没法克制自己的贪婪与肤浅,战争的阴云总会随时出现、不期而至。在这种情况下,“以战止战,虽战可也”,虽然我们热爱和平,但有时不得不用战争的手段来保护和平!
所以,战争与和平仍然相生相克,存在着二律背反的无奈。实现真正的“和平”虽然是一个存在于人类脑海里美好的愿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我们也不要丢失了对美好的向往。而文学的魅力不就是有限向着无限的眺望吗?所以总体来看,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对于我们思考战争的角度还是有一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