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名:甘草 拼音:Gān Cǎo 别名: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红甘草、粉甘草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着的纵皱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有的有裂隙。根茎呈圆柱形与根相似,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味甜而特殊。 化学成分:主要成分有甘草酸、甘草甙等。甘草中的化合物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甙、异甘草甙、新甘草甙、新异甘草甙、甘草素、异甘草素以及甘草西定、甘草醇、异甘草醇、7-甲基香豆精、伞形花内酯等数十种化合物。 性味:味甘,性平。 归经:归心、肺、脾、胃经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禁忌: ①不宜与海藻、京大戟、红大戟、甘遂、芫花同用。 ②对于有性功能减退、高血压及浮肿的患者,不宜服用。 ③实证中满腹胀忌服。 甘草的功效 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咽喉肿痛,咳嗽痰多,脾胃虚弱,胃、十二指肠溃疡,肝炎,癔病,倦怠乏力,心悸气短,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 甘草的作用 1、解毒作用 甘草甜素或其钙盐有较强的解毒作用,对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有较强的解毒作用。 2、祛痰作用 甘草能促进咽喉及支气管的分泌,使痰容易咯出 3、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 甘草次酸对大白鼠的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结核菌素反应、皮下肉芽囊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4、对胃溃疡的抑制作用 甘草的水提出物有保护胃粘膜,治疗胃溃疡的作用。据临床与药理研究室观察,甘草水提物能增加胃粘膜细胞的“已糖胺”成分,使胃粘膜不受伤害。 5、对胃液分泌的作用 甘草流浸膏灌胃后,能吸附胃酸,故能降低胃酸浓度,但吸收后也能发挥作用。对基础分泌量亦有抑制作用。 6、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 甘草能使多种动物的尿量及钠的排出减少,钾排出增加,血钠上升,血钙降低,肾上腺皮质小球带萎缩。 草有对抗乙酰胆碱的作用,并能增强肾上腺素的强心作用。 7、抗癌作用 甘草次酸对于大白鼠实验性骨髓瘤及腹水肝瘤均有抑制作用。对小白鼠艾氏腹水癌均有抑制作用。 甘草的用法 内服:1.5~9g。--《中国药典》 内服:煎汤,0.5~3钱;或入丸、散。--《中药大辞典》 外用:研末掺或煎水洗。--《中药大辞典》 内服:煎汤,2-6g,调和诸药用量宜小,作为主药用量宜稍大,可用10g左右;用于中毒抢救,可用30-60g。凡入补益药中宜炙用,入清泻药中宜生用。--《中华本草》 外用:适量,煎水洗、渍;或研末敷。--《中华本草》 甘草附方 注意:以下配方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治铅中毒 生甘草三钱,杏仁(去皮、尖)四钱。二味煎服,一日两次,可连服三至五天。--《健康报》1956年10月 2、治阴下湿痒 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养生必用方》 3、治失眠、烦热、心悸 甘草一钱,石菖蒲五分至一钱。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二次内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4、治热嗽 甘草二两,猪胆汁浸五宿,漉出炙香,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绿豆大,食后薄荷汤下十五丸。--《圣济总录》 5、治饮馔中毒,中砒毒 甘草伴黑豆煮汁,恣饮无虞。--《本草蒙筌》 6、治疟疾 甘草二份,甘遂一份。共研细末,于发作前二小时取用一分放肚脐上,以胶布或小膏药贴之。--《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7、治痘疮烦渴 粉甘草(炙)、栝楼根等分。水煎服之。--《仁斋直指方》 8、治荣卫气虚,脏腑怯弱,心腹胀满,全不思食,肠鸣泄泻,呕哕吐逆 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煎至七分,通口服,不拘时。入盐少许,白汤点亦得。(《局方》四君子汤) 9、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㈠瓦楞子五两(煅研细末),甘草一两(研细末)。混匀,每服2钱,每日3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楞散)㈡甘草粉1.0克,鸡蛋壳粉1.5克,曼陀罗叶粉0.05克。混匀,饭前或痛时服,每服3克,日服三次。(辽宁《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甘壳散) 10、治农药(1059、1605、4049等有机磷制剂)中毒 甘草四两,滑石粉五钱。用时将甘草煎汤,冷后冲滑石粉顿服。一日连服三次。(徐州市《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 11、伤寒咽痛(少阴症) 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12、冻疮发裂 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