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围观了《范进中举》里的“笑”。写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每位孩子,都有自己的见解,很是热闹。但阅读,不能只看热闹,还要学会看门道。
先按住诸多“我笑”不表,说说我所谓之“门道”。
门道门道,首先得画个道道,孩子们写了那么多的“笑”,得归归类:
笑声最多的细节——中举发疯
落人见笑的人物——胡屠户
笑点最低的人物——胡屠户
可悲可笑的人物——范进
笑里藏刀的人物——张乡绅
随声附笑的群像——众乡邻
拾人笑柄的群像——众乡邻
……
同样需要梳理的,还有情节。对于章回体的小说,梳理情节自然要讲点章法的。
示例:中秀才,丈人贺喜
接住:借盘缠,范进遭骂
断炊烟,范进卖鸡
见喜报,范进发疯
打贵人,丈人趋炎
送礼物,张绅附势
门道,还有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外在表现,看出其内在性格特征之意。这种分析,学生已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多或少都有呈现,只是还不够全面,需要给点时间,像梳理“笑”和故事情节一样,规整一下。虽然强调尊重孩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经典篇目的人物形象,是有共性认知的。
我所谓“门道”,还指以文字为“门”,深入文,寻其“道”。
一是语言表达之“道”。对比手法,细节描写,夸张笔法,都属此道。
细节描写之典型段落,在范进发疯一段,这些细节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扬眉吐气,因而拍手大笑;向门外飞跑,疯走上集,向世人宣告。但在外形上他却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讽刺之强烈,尽在内外矛盾中。胡屠户的动作,矛盾之中尽显其贪婪,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偏说不要,暴露其视财如命的本性。
当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提醒,比如报子为什么出此主意?范进会不会跟着胡屠户去买肉?张乡绅与范进攀谈时,二人关系的极速升温等都是可以看出作者笔法精妙之“道”。
一是这幕剧所表现的世道。
文中人等,有市侩胡屠户,有读书人范进,有权贵张静斋,还有一众乡邻,共同构成了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这个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充满变数的,因为范进中举,一切都变了,太异常了,太不可思议了,让人在“笑”同时不止一次次地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什么世道啊?
至此,探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这个问题,我想孩子们可能会有比第一节课更深刻的认知,有更成熟的见解了。
我给了三分钟时间准备,后面的课堂辩论,很精彩,尤其是李依琛,发言中唯一的女生,舌战群儒,让众多男生是无话可说。课后整理如下:
李依琛:一朝中举,悲喜参半
范进是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一辈子都一门心思扑在了读书与科考之上,一朝中举,有人说,于书中人物而言,这是个皆大欢喜的局面,可谓是一场喜剧。而有人却说,范进中举,乐极生悲,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实在是悲催。而我认为,范进此番中举,是悲喜参半。
于范进而言,半生时光全都消耗在了读书之上。家中老娘、妻子饿了几天无人问津,让他去集市去买只鸡,他竟耗了半日都没有卖出去。可见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是一种“读书机器”,他们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连最简单的叫卖都张不开口,足见他的悲哀。一朝中举后,终于摆脱了贫困,可那只是作者用讽刺的笔法,给披上了一件“喜剧”的外衣而已。
但是细细品读后,我们能从胡屠户、张乡绅以及众乡邻前后态度的大转变中,看出这件喜剧的外衣下掩盖的真实,是人情的凉薄,人性的扭曲,不仅是个人的,还是整个社会的。
书中有提及,范进在喜极而疯之后,被胡屠户一个巴掌拍醒了,看到这里有人就会说:“瞧,范进的疯病都被治好了,谁能说这不是喜剧呢?”是啊,谁能说这不是一个喜剧呢?醒来的范进将会面临什么?若他能保持“初心”,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不被外界所干扰,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可想一想,这个社会能给这样的“初心”一点点容身之地吗?其实从张绅与范进的攀谈中,我们也可窥得一二:
中举前的范进唯唯诺诺,面对胡屠户的辱骂不敢说半个不字,而中举后,一瞬间学会了虚伪,比川剧的变脸还要快!虚伪,圆滑,让他失去了做人的本性,这不禁让我们担忧,这个社会又多了一个像张乡绅一样的人!这个社会又多了一个鱼肉百姓的人!这个社会又多了一个丧失本性的人!与其这样,倒还不如就让范进快乐的,在他的世界里“疯”去吧。
范进中举,是喜是悲,不要为作者用高妙的写法编织的外衣所迷惑,要自己通过思考,去看实质。
最赞成依琛同学两点:一是她说这是作者用高妙的手法为这件悲剧穿上了一件喜剧的外衣,比喻很恰当。再者她在课堂上针对“发疯后被打醒”的喜剧式结局提出了质疑,比起痛苦的清醒,还不如沉迷于长久的喜极而疯里,我看到了孩子身上,善良散发的温暖之光。看到了和谐社会里的孩子对不幸的体察之道。
女孩子在课堂上说的少,但写得细致。
高赏:范进中举是喜剧,也是悲剧
范进中举后,其社会地位发生了变化,在中举前,范进在胡屠户面前,是现世宝穷鬼,遭到胡屠户怒骂也不敢还口。而在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毕恭毕敬,态度前倨后恭,对比十分明显,在胡屠户这里,中举一事,让范进终于找回了面子,不能不说,是好事。
中举后的附加值还不止这些,还有中举后从地底下冒出来的众乡邻们们,也似乎能让人感受到一点邻里的情谊;张乡绅的银子和临街的三进三间的房子,那可不是一般的厚礼啊,至少也算是坐拥旺铺呢——中举真好!
但是,千万不要看“中举之前”!
我害怕你会看到这光鲜亮丽的喜剧外衣下,掩盖不住那些令人心痛的悲凉。
范进中举时,已经是50多岁,这个年龄早该退休了,可以说,在官场上,他顶多也只能捞个候补的名额,至于能不能真得当上官,或者是能不能熬到晋升那一天,都很难说了,中举这个结局的圆满,也不过是昙花一现了,最终他的人生不过是悲剧收场而已。
再者就算范进能够躺得锦鲤,做了朝廷的官员,他那已经融入骨子里的奴颜婢膝能不能瞬间逆转,戴了那么久的“八股”面具能不能撕下来,真替他担忧了——他能像张静斋那样圆滑世故吗?能有张静斋那样出手阔绰吗?能像张静斋那样巧舌如簧吗?……只读圣贤书,只做八股文的范进啊,做人尚且如此失败,何况做事乎,不会来事的书呆子进了官场,悲剧迟早会上演的。
看看范进这几十年都在干什么?童试就考了三十年,执着如你的范进啊,不知道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精彩,浪费了多少种可能!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封建科举制度下的“范进”牌考试机器啊,你们的人生,简直就是一出悲剧。
还有一位男孩子下课后追出教室说,这是一出喜剧,但悲从中来。确实,乐极必生悲,此乃人生哲学。
看完热闹再看门道,和孩子们一起,渐入阅读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