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昨天和朋友L聊天,他说他想考研,目标院校是他梦寐以求的学校,当初高考就是怀着冲击这所学校的豪情壮志进考场的。显然,他铩羽而归,去了一所他不愿意去的学校。但是他又和我说,大学过了大半,自己好想再也没有之前的那种学习状态,很害怕自己考不上。现在毕业之后的就业压力又那么的大,房价令人望而生畏,自己很害怕自己考不上之后,被迫卷进社会的洪流,慢慢的过上自己不想过的生活。
二
L的这种心理我深有体会,但是仔细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心理状态呢?有人说,害怕失败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想一次成功,毕竟失败的滋味可不太好受,我想也是。但是,我又仔细想了想,我觉得我们面对未知的难题如此害怕失败,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现状到底处在什么样的层次,没有一个很好的判断。我们往往不知道自己的真实水平在什么段位,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呢?因为我们没有尽力去尝试。我们为什么不敢去尝试?因为我们害怕失败。我们发现论证了一圈,我们的思维处在了一个闭环逻辑里面:害怕失败→不敢尝试→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水平→害怕失败。
直观表示的话,就是下面这幅循环图:
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无法实现进步就是因为这个闭环逻辑,把我们牢牢地套住,很难让自己获得实质性的提升。
三
举个身边的案例,小Z的英语六级考了662,是不是很牛?我要是告诉你他四级512,六级第一次没过,第二次456,第三次558,第四次才考662你会作何感想?
我真的很佩服他的意志力,我以前嘲笑他很有国足精神——屡败屡战,直到他考了662,不知道比我高到哪里去了,我才觉得自己很low。
我有一次就问他,我说你是怎么考这么高的。他和我说了说他的备考经历。
小Z高考英语141,算是很不错了。他自己也这么认为。
到大学后,他感觉自己英语水平不错,于是就认为自己裸考也是可以的,虽然最后也是做了一些题,但是最终相当于“半裸考”。等分数出来之后,他看到成绩表,并没有感觉到很难过,只是在想,我就是没好好准备,我要是好好准备了,不知道要比这高到哪里去了。
于是,还是像以往一样,不把英语学习放在心上。
后来参加六级考试,第一次,没过,小Z开始慌了,他还是把主要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好好的准备,要是好好准备,600+轻轻松松。接下来一次六级考试,小Z开始好好准备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英语学习不当回事,也不放在心上,而是开始好好准备,按时背单词。
但是这一次,考试的结果让小Z傻眼了,虽然过了,但是只考了456,低分飘过。这次考试让他对自己有了一个很清醒的认识,从前总是把自己失败的理由归结于“我就是没好好准备”,“我要是少玩点少刷点手机,肯定比这强”。然而事实却是,有时候,你不努力你都不知道原来自己那么弱。
小Z开始了下一次的六级备考,这一次,他不在像以前那样吊儿郎当,开始重视起来,很认真的准备了半年,最后考了558分,离自己600+的目标还是有一段距离。这时,他已经不再对自己的水平盲目自信了,开始意识到自己其实很弱,于是就开始了下一次准备。他告诉我,他已经不害怕自己再失败了,他这一次想好好努力的“失败一次”,看看自己把之前的借口全部都改掉是不是还是会失败。结果,我之前说了——662,他自己都不敢想象。
四
我们总是害怕失败,于是我们就不敢去尝试,或者我们在尝试的时候总是有所保留,这样我们就能在我们失败的时候心安理得的对自己说:“我要是少刷一会手机,我肯定就成功了”,“我要是少浪点,我肯定比现在强”……
是这样的吗?还真不一定,你努力了也不一定能像你说的或者想的那样好。这样就不去做了?我想,我们如果能克服内心的那一层障碍,勇敢的去“努力失败一次”,我们可能就不经意间成功了;即使不能成功,最起码也能让我们意识到自己的真实水平,意识到自己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强。
我想,只有有勇气去努力失败一回,才能有机会真正的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我们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升并不是我们不够努力,很多情况下,是因为我们连自己什么地方弱都不知道。
努力失败一回,或许你能更清晰的认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