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无闲草(60)

乡间无闲草(60)


焦小桥


白蒿

茵陈,管状花目菊科下牛至属植物,也叫“牛至”,它“茵陈”这个学名来得很有道理,由于茵陈蒿经历了冬天却也不会死亡,到了春季气候回暖之时则因着陈根而再次焕发新生,故名因陈或茵陈。茵陈还叫做“绒蒿”、“细叶青蒿”除了当做一味中药材,茵陈还可以入菜,现在南方不少地区还保留着把茵陈当做野菜做成糕团馅料在春季食用的习俗,只不过这时候食用茵陈要选取幼嫩的苗尖儿,否则老化成茵陈蒿的茵陈纤维化严重,很影响咀嚼。

茵陈在最初一直被当作野草看待,几乎不被人们放在眼里。发现它治病救人功效的是我国著名的古代医家华佗,在医家们对黄痨病还无计可施的时候,一位被黄痨病情折磨得身形枯槁的病人苦求华佗救救他,但是华佗虽然医者仁心,却实在不知如何是好,这位病人只好无功而返。几日之后华佗与这人再次相见,惊奇地发现这个人竟然已经面色如常了!

华佗便上前询问这人是如何得了何种的灵丹妙药,竟然解了“绝症”的毒,那人指着路边的“杂草”茵陈回答道,哪里有什么药,我不过是最近没有粮食,一直用这些野菜充饥罢了。

白蒿

第二年初春三月,华佗采了大把的嫩茵陈给黄痨病人食用,几乎达到了百试百灵的效果,但是过了三月,茵陈长成茵陈蒿后,就失去了药效;华佗后来又把这些茵陈按照根、茎、叶摘好,分门别类地给病人吃下,发现只有吃过幼嫩茵陈茎的病人痊愈了,于是华佗把这些成果都记录了下来,并编了一首顺口溜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这就是“华佗三试茵陈的故事”。

茵陈虽然又名绵茵陈,因其叶片灰白色或灰绿色,整个植株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还叫茵陈蒿、白蒿,的确长的和青蒿相似,展平后的叶片也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但是二者还是有着不小的分类学上的差别。茵陈气味清香,咀嚼后味道略有回苦之意。茵陈入药部分为菊科植物滨蒿或茵陈蒿的全草,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白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茵陈蒿又称茵陈、绵茵陈,为菊科多年...
    中医范儿青年厚朴阅读 467评论 0 0
  • 韩偓《卜隐》云:“世间华美无心问,藜藿充肠苎作衣。” 《汉书·司马迁传》译注,黎藿:泛指野菜。 槐花 生平喜...
    孙喜玲阅读 312评论 0 2
  • 乡间无闲草(55) 焦小桥 传说华佗行医江湖,一日采药归来,遇到一位挖野菜的中年农夫,面孔水肿,肌肤发黄,拄拐而行...
    焦小桥阅读 346评论 5 19
  • 茵陈 茵陈,别名牛至、耗子爪、田耐里、因尘、马先、绵茵陈、绒蒿、细叶青蒿、安吕草, 拉丁文名Artemisiaca...
    秦曲昭昭阅读 1,683评论 0 0
  • 乡间无闲草(51) 焦小桥 正月开始,有一种野蒿,逐渐从地里长出来。这种野蒿表面有一层白色绒毛,民间叫它“白蒿”,...
    焦小桥阅读 392评论 10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