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块地方,我称它是“我的桃花源”,那是偶尔一次不循规蹈矩按正常路线下班回家突然出现的。
“我的桃花源”在白云山下,与闹市比邻,隐密而静幽,地阔而平整,有翠竹修木,有鸟声相闻,颇有《桃花源记》中平和而恬静的意境。叫人惊奇的是,在平地之中,还有一座农舍,农舍旁,是休整得平齐的田,田中种着瓜果菜蔬。第一次看见它,我就被深深的吸引住了,十分中的路,我走了整整半个小时,要不是房舍边的一条狗冲我直叫唤,我想我还会在那儿多逗留一阵。
白捡了一个不要钱的风景点,乐得我几乎发疯,第二天早上我就屁颠颠的改变了路线,曲线上班。和外面的喧闹相比,那儿的确是一个不同的世界,早上入眼的是微风拂竹,草木葱郁;入耳的鸟声啼鸣,鸡犬相闻;晚上则夕照映山,炊烟袅袅,别有风致。那段时间,我陶醉在“我的桃花园”里,美得一天吃嘛嘛香!睡起觉来更是“呼哧呼哧”,好梦连连。
好景不长!大概一年或者一年半的光景,那儿就成了一个建筑工地,修竹、绿树、小鸟、房舍、农田,一夜之间荡然无存,只剩推土机“轰隆轰隆”,锯木声“嘎吱嘎吱”,场上的尘土飞扬。
——“我的桃花源”就这样消失了!消失得让人无法接受,也让人无可奈何!
慕名去了一趟白云山上有个叫“桃花涧”的景点。正是暮春时分,景点桃花正艳,落英缤纷;偶有小溪流淌,小桥如虹,错落有致,初一看,有点桃源的味道。可没走几分钟,映入眼帘的全都晃成了人影,高的,矮的,瘦的,胖的,抱小孩的,拿照相机的,吃东西的……“鸡犬相闻”变成了“哭闹相闻”,“不复得路”成了“门前车马喧”……
一肚子的游兴,就被这人影、哭声、闹声蒸发了。看不成现成的自然美景,咱到公园走走还不行!没想到,还是捡到一肚子扫兴。于是,回家,叹气,几个月龟缩在家中,不出门。
想起“桃花涧”,我总是很容易想起陶渊明,想起他的传世佳作——《桃花源记》。古人看来也不大幸福,看看陶渊明,生活在地大物博中世纪社会,山尚清、水也绿,没有遍地林立高楼的逼仄,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奔驰飞翔的喧嚣,没有超市、车站、步行街、地铁口人群的拥挤,有是大把的青山绿水可亲近,江河湖海可赏玩,茂林修竹可休憩,可是他还是向往真正的桃花源,向往一派老少无欺,童叟相乐,垂钓耕作,怡然自乐之境。
陶老先生的“桃花源”是古代官场逼出的梦想!
可是,我们向往“桃花源”,到底是谁逼出的梦想?
我不知道谁能告诉我,但是我想,你可以去问问钢筋混凝土的都市,去问问我们生活的灰白色的天空,问问我们生活的浮燥和名利争斗,问问我们走过的宽阔的却永远拥挤的柏油马路,问问我们见到的像火柴盒一样方正的高楼大厦,问问我们上班下班的热闹的地铁口,问问生活在随黎明和黑夜沉浮的忙碌中人。
我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我没有时间。
但是,陶老先生在远古一声号召,我还是有时间在得空的假日,呼朋唤友,三五一群,挤公车,搭火车,自驾车,拼命的往“桃花源”中那“鸡犬相闻”、老少同乐的平和而恬静的田园、乡村赶?即使,田园踏青、爬山涉水之后,心中却空空荡荡;即使,唯一留存的,就是几张在路途中咔嚓咔嚓拍来的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