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钧宰(约1826-1895),清中后期的戏剧家、文学家。黄钧宰出生于淮安“累世读书,科名相望”的书香家庭,世居板闸镇。曾祖泰交,字运符,“性淡交游、有特识”,一生抱定“立身以清白为先”的信条,1742年(乾隆戒戌年)进士,但取得功名后却“不仕家居”,可谓封建社会中的怪诞之人,在家乡建“倚月楼”,研读经史,著有《四先论》。祖父黄廷栋1783年(乾隆癸卯)举人,伯父黄以炳,字蔚文,号少霞,“谆笃尚风议”,1808年(嘉庆戊辰)举人,“嘉庆丁丑(1817)大挑得知戒,在堂老母训戒“汝性亢直不能事,长官遂改金匮训导。”(《续纂山阳县志》)后弃官事亲,是皇上旌表的“孝子”。父以焸(1791-1838),字斗南,别号天河尊人,道光年间恩贡,“笃行孝友,绩学,工诗词,书法得欧虞之神”,“力切用之学,凡民生利病,河漕兵农、边防水利之属,靡不究心”,他还热心地方文献,“择近代掌故及宋元以诸大事参互考证,别为数编”,著有《听秋阁稿》。可惜“中年早逝,赍(ji)志未伸,里人莫不叹惜”。
黄钧宰兄弟三人,他为最小,两岁即丧母,但祖母维系着一个诗书礼簪的大家庭,他仍可得到长辈的抚爱,家庭的温馨,“予年十龄,先大母八十在堂,内外秩然,家门雍睦……春秋佳日,伯父、父奉觞为寿,命予兄弟背诵书籍,时奉果核之赐,则沾沾自喜,儿时况味如在目前”。然好景不长,“甫及三年,叠遭大故”,特别是十三岁上死去了父亲,三年间,大家庭中相继十二人去世,从此家道中落,一蹶不振。
黄钧宰青少时代即饱尝世态炎凉,对科举不感兴趣,他曾写道:“予性好词赋而不乐制艺(即八股文),制艺代人立言,不能发抒性灵,一也;下笔则仁义道德,开口则修齐治平,胸中实无此广大精微之学,言之可惭,二也;对偶束缚绳墨,拘牵四体,为之不适,三也。”“诗词曲,乘兴而作,称情而言”,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由于黄钧宰这样玩世不恭,虽“博学能文”,但在知识分子除走“科举”之路而别无它途的封建社会里,其命运必然是“偃蹇不偶”。他自嘲“贫贱逼人,科名误我,鸡肋虽无味,得不俯首甘之乎!”道光己酉(1849)被选为拔贡,得奉贤县训导职,在任多年,为奖掖后学,尽心尽力,后又游幕于江西、安徽、南京等地,广泛接触社会,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素材。黄钧宰“中年丧偶,益侘傺不自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