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社会工作的前几年,天真的以为大公司或是知名公司做事一定比中小企业要强、要好。我这样想的原因倒不是因为大公司的资源多,那时还不懂这些,而是若这些知名企业做过那么多很牛的事情,这些经验应该会在内部传承下去,让后人减少摸索、试误,因而带来更多项目的成功。
然而,在职场再多做了几年后,我发现并不是这么回事,“传承”是很不容易的事情,知名公司做成的项目,后来再做一次不一定能做好。举个营销业的例子,国际级的4A广告公司这么知名,企业资源也比中小型广告公司多,请进来工作的人才平均素质就更不用说了。按理来说,他们服务过的客户应该不会脱离,会把case一个又一个交给服务他们的4A广告公司才是。但现实状况却是4A公司也常常流失客户,客户通常不满的原因是4A公司执行项目的团队经验不足,与客户预期相差甚远,以至于失去了后续合作的机会。
造成上述情况的原因,我的体悟有以下几点:
原因之一,做事的是“人”,企业里若有些事情做的非常好,通常是负责做这件事情(或项目)的个人(或团队)自身素质很好;他们想得比别人深入,看的比别人要远,创意思维能力比别人要强,对做事情的品质要求比别人要高。所以,是“人”把事情做好,而不是“公司”这个虚拟的概念。既然成事在人,“人”是会流动的,一旦流动,将来同样的项目交给另一批人来做,其实与重头开始摸索、尝试无异。
原因之二,是“人性”,人性天生具备私心、不安全感及权利欲,所以不少人其实是不太乐意将成功经验教给同事或是后来的新人。他们认为这样会降低自己在公司的重要性及地位,也担心经验无私地传承之后,万一公司不要自己了,或是同事因此爬到自己头上了怎么办?也有一些人是抱着“媳妇熬成婆”的心态;认为自己当年不也是没人带领,没人指导,靠自己辛辛苦苦摸索最后成功的,那么你现在也该经历这些过程,自己去摸爬打滚一番。
原因之三,即便公司将一些成功的经验化为案例,但你怎知道将来做事的人从案例中理解到的是表象?还是成功的关键要素(KFS)?举个例子,海底捞成功了,于是有些餐饮业的老板就复制海底捞提供用餐顾客眼镜布、手机保护袋、吃饭围裙等小配件的做法,甚至对排队等待的客人也学海底捞免费提供小点心、饮料。但是最后这些模仿他人的餐厅有获得如海底捞一样火爆的生意,或是传颂顾客间的口碑吗?并没有!所以“案例化”并不是以后做事成功的保证,因为还会受到每个人学识、经验、价值观、人格特质等因素,影响着我们看到案例时的理解。
原因之四,既然“人”会流动,“人”有私心,“人”对同件事情的理解力会有差异,那公司把一些事务的流程标准化总可以了吧?流程标准化的确是个好方法,变成制度,写进系统,的确能减少许多人为因素的干扰或影响。但是由于环境不断在变,客户的习惯与喜好也在变,所以人们才会有“昨是今非”,或“此一时也,彼一时也的说法。将好的工作经验”流程标准化“必须搭配与时俱进,不然就会显得没有弹性,无法应对充满变化的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