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与了关于王小波文章的分享活动,对于这次的思考做了如下记录。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开头
见
我说过,以后写杂文要斯文一点,引经据典。今天要引的经典是弗洛伊德。他老人家说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点歇斯底里——这真是至理名言!所谓歇斯底里,就是按不下心头一股无明火,行为失范。谁都有这种时候,但自打十年前我把弗洛伊德全集通读了一遍之后,直觉脾气好多了。古人有首咏雪的打油诗曰:夜来北风寒,老天大吐痰。一轮红日出,便是止痰丸。——有些人的痰气简直比雪天的老天爷还大。谁能当这止痰丸呢?只有弗洛伊德。
感
小波的想象力很丰富,文字中古今的典故穿插的也是游刃有余。佩服他的敢说!这篇文章是一篇小短文,主要想表达被思想文化所压迫的一些中国人敢怒却不敢言的“痰”气现象,无能为力的悲哀。小波用一个看似引经据典的典故说事,其实是暗讽这帮受虐狂的悲哀,把自己比作弗洛伊德,能对此看透,诉说本质,敢于说破中国文化的封闭与禁锢。
思
在时间线上的转换,从今日到十年前,空间线的转换,从佛洛伊得到中国古代,几个变化,跨越,给读者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感,像一帧帧的电影镜头,由小及大,又由远及进,画面生动而饱满,文字信息量巨大,给人很大的想象力空间。小波善于运用类比手法,隐晦的讽刺不留痕迹,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把自己类比佛洛伊得,弗洛伊得类比止痰丸,“有些人”——受思想压迫的中国人类比有“痰”。小波写文章还是很幽默的,第一句说以后写杂文要斯文,引经据典,充满讽刺意味。大家都以为只是单纯的引经据典,就事论事罢了,其实不是!借佛洛伊得的正派典故,顺势逆转笔锋,又写到了中国人的有痰气,这个转折给人一个出其不意,此番联想也只有王小波可以!
行
今天,我们来说说教育改革。有时觉得还蛮幸福的,生活在这样一个爱民如子的国家里,时刻受良好政策的滋润,不幸福都难!就如同孔子的《礼运大同篇》里说的那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样的理想状态,也就只有中国人能傻到去相信。20多年前,那时上初中,教育部提倡减负,提倡学生举报教师私自补课。那时,估计,真的有一帮孩子乐坏了,回头真的举报去了,班主任直接找家长谈话“你家的孩子,跟不上班里的学习步调,这样肯定是不行的,现在暑假,要充分利用好时间,预习下一学期功课,有所准备,才能有所收获,不然让你孩子就回慢班去吧”“老师,去慢班不合适吧,我们孩子好不容易进来的,你说的,我知道了,回头我肯定好好回家教育”“恩,这都什么时候了,快中考了,千万不能松懈!回头你让你孩子把几门功课的补课费带来交一下,我外面找了一个上课的地方,好不容易把几个主课老师请过去上课,让你的孩子好好用功读书,不要整天动歪脑筋,对自己的前途没什么好处!”“对对,孙老师,你说得对,谢谢,谢谢!”结果,这就是中国的——减负。到现在的21世纪,中国教育还是老三套。很多时候,中国的家长就是一群羔羊,放羊出来了,让羊往哪个方向跑,吃草?待宰?还是由农场主说了算的。能解救羊的,没有旁人,只有他们自己。
有关天圆地方-开头
见
现在我经常写点小文章,属杂文或者随笔一类,有人告诉我说没你这么写杂文的!杂文里应该有点典故,有点考证,有点文化气味。典故,我知道一些,考证也会,但就是不肯这么写,年轻时读过莎翁的剧本,捕风捉影,有一场戏是一个使女和要出嫁的小嘴耍贫嘴。贫到后来有点荤,其中有一句是这么说的,小姐死后进天堂,一定是脸朝上。古往今来的莎学家们引经据典,考了又考注了又注,文化气氛越来越浓烈,但越注越让人看不懂,只有一家注的简明。说这是个与性相关的、粗俗不堪的比喻,这就没有什么文化味,但照我看来也就是这家注的对,要是文化氛围和明辨是非不可兼得的话,我宁愿明辨是非,不要文化氛围,但这回我想改改作风,不再耍贫嘴,我也引经据典的说点事情,这样不会得罪人。
感
读小波的文章,感觉非常的平易近人,没有负担。文中总是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熟悉而又鲜活,再引申而变得深刻。叙述流畅,角度犀利。
思
小波的文章善于制造矛盾点。第一句说自己不肯引经典故,后又引莎翁的剧本段落叙写,看起来前后不统一,其实是写了他内心的态度转变,交代了文章的大环境。这篇短文,写了有关真理的认知,着眼于很小的一个点,从沙翁剧本中的一段情节入手,以小见大,用熟悉的事件切入,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接着抛出自己的观点,做举例子说明,逻辑很清晰,结构完整。同时大量使用类比,就像这篇,他类比不明辨是非为文化氛围,明辨是非为真理…文章的讽刺意味十足,文章短小却精悍。
行
现在社会,信息发展太快,行走其中,总是容易被信息流淹没。身边人总说,你做设计的,应该多关注身边信息,做个有心人,我知道一些,也看,但就是没往心里去。刚毕业那会,听老师说过,做设计要做个通才,便天天无头苍蝇一般,到处撞,越撞越有危机感,鲜有成就,也就慢慢没了兴趣。现在工作7年多,才慢慢领悟真谛,这里的通,不是知道的“通”,而是融会贯通的“通”。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我更愿意做后者,或许也就没有这么多年的迷茫。
人性的逆转-结尾
见
我要说出我的结论,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种有害哲学的影响下,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的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说实话——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不像样了——这不是什么哲学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手里。
感
抽丝剥茧,直击要害,小波的文字不柔弱,一针见血,看了直叫好。
思
句式
"我要说出我的结论...一直......是因为......假如......早就...这不是......而是......必须.....才能"
先说出观点,再正面展开观点,反面展开,举例,最后总结,升华。
行
我要说出我的结论,追求成功没有意义,追求成长才有意义。普通人一直活在别人的视线范围内,还自得其乐,完全是因为“他们”酷爱表现自我。假如认真剖析这个行为背后的逻辑,早就会明白,摒弃比较,认真审视自身,着眼于自身发展最重要——这不是什么哲学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人生经历中,必须为自己而活,这样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结尾
见
众所周知,有一种人,起码是在表面上,不喜欢快乐,而喜欢痛苦;不喜欢体面和尊严,喜欢奴役与屈辱,这就是受虐狂。弗洛伊德对受虐狂的成因有这样一种解释:人若落入一种无法摆脱的痛苦之中,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就会把这种痛苦看作幸福,用这种方式来寻求解脱——这样一来,他的价值观就被逆转过来了。当然这种过程因人而异。有些人是不会被逆转的。比方说我吧,在痛苦的重压下,会有些不体面的想法,但还不会被逆转。另有一些人不仅被逆转,而且还有了痰气,一听到被人说,自由、体面、尊严等等是好的,马上就怒火万丈——这就有点不对头了,世界上哪有这样气焰万丈的受虐狂?——你就是真有这种毛病,也不要这个样子嘛。
感
不同寻常的反常识,矛盾的让人费解,吊足胃口,又借他人之口来解释这个现象,让人纷纷自觉对号入座,最后再说自己的态度,要提出这样一个“大逆不道”的观点需要勇气和智慧。小波不是用说教的口吻来阐述,行文思路,有设计感,容易让人接受。
思
修辞——比喻
‘有痰气’比喻“有苦难言”
“不体面想法”比喻“脏话”“真话”
“人性的逆转”比喻“明辨是非,求真的能力”
变量
小波即使有痛苦重压,会有不体面想法,但还是不会被逆转
有些人被逆转了,还有痰气......这些变量悄无声息的叙写了人性是否扭曲的现实比照,给人以思考空间
行
现在我们知道了。世界上有两种妈妈,一个叫‘我的妈妈’还有一个叫‘别人家的妈妈’。我的妈妈好为人师,生活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我为中心,基本不化妆,基本不出门。社会上有一种称呼叫‘为家庭牺牲的妇女’——家庭主妇,之所以沦为‘牺牲’,可以这样理解:惰性的、惯性的、自我退缩主义。这样的情况也因人而异,比方说我吧,在面临家庭和工作的双重选择下,也会摇摆不定,有些不成熟的想法,但还是不会甘为家庭主妇;但有一些人,不仅甘为家庭主妇,而且还有了怨气,一听到有人为了工作放弃孩子,马上就好为人师,——指责如此这般的不负责任。——究竟负责是为孩子负责在前还是为自己负责在前?孰轻孰重?是个迷。
有关天圆地方-结尾
见
中国古人对世界的看法是:天圆地方,人在中间,堂堂正正,这是天经地义。谁要对此有怀疑,必是妖孽之类。这是因为地上全是四四方方的耕地,天上则是圆圆的穹隆盖,睁开眼一看,正是天圆地方。其实这说法有漏洞,随便哪个木匠都能指出来:一个圆,一个方,斗在一起不合榫。要么都圆,要么都方才合理,但我不记得哪个木匠敢跳出来反对天经地义。其实哪有什么天经地义,只有些四四方方的地界,方块好画呀。人自己把他画出来,又把自己陷在里面了。顺便说一句,中国文人老说:三光日月星,还自以为概括的全面。但随便哪个北方的爱斯基摩人听了都不认为这是什么学问。天上何止有三光?还有一光——北极光!要是倒回几百年去,你和一个少年气盛的文人讲这些道理,他不仅听不进,还要到衙门里去揭发你,说你是个乱党——其实,想要明白些道理,不能觉得什么顺眼就信什么,还要听得进别人说。当然,这道理只对那些想要知道真理的人适用。
感
从有关天圆地方的仆素概念引申到关于真理的讨论上,话题切入不深,确被推至一个高度,小波善于把平常事写出不一样的理解,非常会思考。
思
先抑后扬
中国古人对世界的看法…其实说法有漏洞…其实,想要明白道理…当然…
他的文章起伏明显,有节奏,有调子。
行
有句古话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于是小时候,大人总说,没事多看书,看多了,肚子里就有货了。以至于长大后,每每看到畅销书的身影,稍有不慎,就被脑补自己瞬间学富五车的样子。恍惚中,敗了很多书。刚开始的三天,大都信心满满,认真品读,再往后,书就被放置落灰了…其实买书没有错,看书更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看这本书?其实是思维一直在错误的路上行走。也就是这段时间也慢慢醒悟,往往做什么不重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做才重要。想要真正的有实实在在的内化性收获,需要明确自己的所需,且有详细规划——选择书籍更是需要自身智慧的,当然需要有人明白选对比选择重要。
我是90后创业妹子,一名软装设计师,欢迎私信交流。
(公众号/知乎号:有样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