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30 日,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的电子屏上,美国大豆期货价格一度冲破 11.14 美元 / 蒲式耳的关键点位,创下 15 个月来的阶段性峰值。这波突如其来的涨势让全球农产品市场侧目,而所有线索都指向同一个核心变量 —— 中国的采购动向。从 9 月进口归零到传闻中的千万吨订单,短短一个月间,全球大豆贸易格局正经历着戏剧性转折。对于投资者而言,这究竟是牛市启幕的信号,还是转瞬即逝的幻象?

一、价格异动的底层逻辑:政策预期与市场刚需的共振
此轮美豆价格上涨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必然结果。最直接的推力来自中美经贸互动释放的积极信号,当地时间 10 月 30 日,两国元首在釜山会晤中明确提出加强经贸领域合作,为农产品贸易回暖埋下伏笔。会后不久便有消息传出,中方已同意本季购买 1200 万吨美国大豆,更有细节显示首批 300 万吨订单已尘埃落定,预计 12 月抵港。
市场对这一消息的反应堪称剧烈。要知道,在此之前美国大豆正深陷二十年来最艰难的困境:5 月至 9 月对华装船量连续多月归零,9 月更是创下 2018 年 11 月以来的首次月度进口空白。美国农业部 9 月报告显示,本年度美豆产量预计 1.17 亿吨,同比减少 1.6%,而当前收割进度已超 80%,上市卖压日益凸显。在找不到中国替代市场的背景下,中方采购预期的出现,无疑给濒临滞销的美豆市场注入了强心剂。
国内市场的刚需支撑则为这波行情提供了底层动力。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下游养殖端的高存栏量持续拉动豆粕需求。饲料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 2 月以来月度饲料产量同比均显著增长,9 月产量达 3036 万吨,同比增幅 5.0%。与此同时,钢联数据显示截至 10 月 24 日,国内主要油厂大豆库存较上周减少 2.26%,而豆粕未执行合同持续上升,供需紧平衡态势明显。

二、博弈焦点:300 万吨订单背后的全球贸易棋局
看似简单的大豆采购,实则是全球农产品贸易格局的缩影。中方的采购策略展现出鲜明的市场化特征,并非单纯的政策驱动。从价格维度看,当前美国大豆到岸价已降至每吨 520 美元,较 9 月下跌 12%,比巴西大豆每吨低 30 美元,价格优势显著。这种性价比优势,正是吸引国内油厂重启采购的核心原因。
更值得关注的是采购背后的贸易主动权争夺。此次采购明确要求美豆必须符合中国检疫标准,且采用人民币结算,打破了以往的贸易惯性。这一细节折射出中国在全球大豆贸易中的地位变化 —— 不再是被动的价格接受者,而是拥有议价权的核心买家。美国大豆产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早已形成,2011 至 2017 年美国 28% 的大豆都销往中国,占出口总量的 60%,这种深度绑定让其难以找到替代市场。
巴西的市场反应则进一步印证了中国的买家地位。作为我国大豆进口的第一来源国,巴西 2025/26 年度大豆产量预计达 1.75 亿吨至 1.81 亿吨,同比增幅超 3%。面对即将到来的丰产季,巴西大豆正面临销售压力,其对华报价已出现松动。这种 "美豆补位、巴豆降价" 的格局,恰恰实现了我国 "货比三家" 的采购目标,也从根本上限制了全球大豆价格的上涨空间。
美国国内的产业困境更凸显了这场博弈的天平倾斜。主产区艾奥瓦州上半年对华出口量仅为去年同期的 12%,库存飙至 1200 万吨,部分农场只能露天堆放大豆,面临霉变风险。即便此次 300 万吨订单落地,也仅能覆盖部分豆农的种子和化肥成本,与往年对华月均进口量相去甚远,更不及美方期待的年度 2213 万吨水平。

三、行情预判:牛市难现,震荡或将是主旋律
面对期货市场的狂热情绪,相对冷静的判断。当前美豆 1100 美分左右的价格已充分反映中美和谈的乐观预期,短期缺乏继续上行的动力。这一观点得到多重因素支撑:
从全球供应看,过剩格局并未改变。美国农业部预测 2025/26 年度全球大豆产量达 4.26 亿吨,同比微增 0.39%。其中巴西产量预计 1.75 亿吨,同比增加 3.6%,若天气正常,明年一二月新豆上市后供应将进一步宽松。阿根廷虽预计减产 4.7%,但中国已提前增加其采购量,9 月从阿根廷进口大豆达 130 万吨,创七年新高,有效弥补了供应缺口。
从国内市场看,供应安全底线稳固。我国大豆库存目前可满足 45 天消费,中储粮储备更是超过 4500 万吨,足以应对短期波动。同时,豆粕替代技术持续突破,菜籽粕、棉籽粕替代比例已提升至 15%,今年可减少 900 万吨豆粕用量,进一步缓解了供应压力。
对于投资者最关心的价格走势:在 12 月和 1 月船期大豆采购完成前,豆粕期货受成本支撑将维持偏强震荡;一旦采购结束,供应宽松逻辑将主导市场,价格预计转入偏弱震荡。2601 合约仅剩南美天气这一潜在利多因素,若后续美豆采购得到证实,2603 合约支撑逻辑也将走弱,当前不宜盲目抄底。

四、投资启示:把握三个核心交易逻辑
这场大豆行情不仅是产业格局的映射,更为投资者提供了清晰的交易指引。结合市场现状,可重点关注以下三个逻辑:
其一,政策预期差逻辑。当前市场已消化中美经贸缓和的利好,若后续 1200 万吨采购协议得到全面落实,可能引发短期脉冲行情;但需警惕 "预期兑现即利空" 的风险,尤其是参考 2020 年第一阶段协议 83% 的履行率,实际采购量或低于预期。建议密切跟踪 USDA 出口销售报告和国内港口到港数据。
其二,跨区域套利逻辑。美豆与巴西豆的价差已达 8%,随着巴西新豆上市临近,价差有望进一步收窄。油厂的采购偏好将成为关键变量,若巴西豆价格回落至合理区间,可能引发资金从美豆转向巴西豆相关标的。
其三,产业链传导逻辑。豆粕价格波动将直接影响养殖行业成本,当前生猪存栏量处于高位,若豆粕价格回落,养殖企业利润有望修复,可关注相关板块的估值修复机会;反之,若价格超预期上涨,则需警惕养殖端的降本压力向终端传导。
结语:风暴后的平静与机遇
这场中美大豆风暴,表面是价格飙升的狂欢,深层是全球化供应链的重塑信号。短期看,情绪主导的反弹或延续,但中长期供应过剩难改——除非天气黑天鹅搅局。作为投资者,与其追逐风口,不如深耕基本面:关注12月采购窗口和南美播种进展,方能在波动中锁定超额收益。历史证明,大宗商品的赢家总是那些“耐得住寂寞”的人。
互动:
看完这波大豆行情的深度解析,您对后续走势有何判断?是认为美豆能突破 1170 美分的成本线,还是会在南美丰产压力下回落?您觉得国内豆粕价格会在什么时候迎来拐点?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