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我们所熟知的“巨婴”概念,心理学者武志红总是很擅长用比拟的手法,给僵硬难懂的心理学概念一个最容易理解又恰到好处的命名和解释。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可控的第三者”也是如此。
“第三者”作何解释,“可控”又代表着什么意义?没有呆板严谨的说理,武老师用大量的事例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的解释和说明。
著名男高音帕瓦罗蒂上台前怎么总是要找生锈的小钉子?演讲高手某同学拿着话筒怎么非要在口袋里放上某样东西才安心?
初恋女友口袋里的一小把瓜子又有什么样的神奇效果?职场女老板谈判时出其不意地一句“来吃糖吧”,又有什么用意?
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小物件儿,着实发生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它们或是让人面对有挑战的情境时消解紧张,或是缓解了两人关系中的紧张与不适。
总的来说,它们充当了“第三者”的角色,在人与事务的关系之间或者人与人的关系之间。这个“第三者”,就好像一个任人欺负的受气包,把关系中刀光剑影的张力,转移并化解于无形。
人生最无聊的可能就是一切都被设定,人生最危险的可能就是不断面对不确定。人类的自我意志,也许就是一直在寻找其中的平衡。
帕瓦罗蒂的小铁钉,演讲高手的小物件儿,让他们可以稳定发挥的保证,消解了心中的紧张焦虑。
一把瓜子,几块糖,当遇到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时候,成了化了妆的和事佬,挽救了一场可能来临的不和谐局面。
“可控的第三者”,就是这样的一个存在,给人们一种全能自恋幻觉——一切尽在掌握。在这个美好的感觉里,每个人身上最优质的部分被激发呈现出来。
可控的第三者,是一个人走出自己孤独的想象世界,而进入现实世界前的一个过渡态,他通过控制一个过渡性客体而初步形成对外界的掌控感。
它可以是人,是物,是一个事件。
在寻找和利用可控的第三者这一方面,中国人似乎比西方人更进一步。在欧美的电影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人的独白,静静的坐在那里,一说就是一整个上午,或者是晚上。
就连面前的一杯咖啡,似乎都不曾喝完过,两个彼此直勾勾看着对方眼睛的人,就这么坐着干聊。这一幕,似乎很少在我国的影视剧和现实生活中看到。
就连国人谈恋爱,也得逛个街吃个饭看个电影压个马路,总之不整点儿活动出来是不可能成行的。两个想要亲密的人之间,特别需要有一个第三者作为媒介。
不管是自己和自己在一起,还是两个人单独在一起,我们总会觉得有一些不舒服。“可控第三者”出现,很好地缓解了这一点别扭。
当不舒适的紧张消失了,人与事务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是一种彼此的成全。
在视频中,武志红老师提醒大家可以多在这个方面做一些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可控第三者”,去发现自己背后的这个“怕”,也许看到它,又是一个成长的契机。
听完这节微课,对于第三者这个词,徒增了不少好感。渺小如人,总是想要经由控制感带来的那一点点安全;脆弱如人,经常受困源于恐惧感而来的那一丝丝烦恼。
这样说来,似乎为人的那点乐趣和困扰,通通都可以由可控的第三者来决定了。
何不大方地承认,有的时候,我们需要一个,可控的第三者?
来都来了,留下个喜欢再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