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不该打抱不平这篇辅导记录中,看到了很多,也想到了很多。两个乖巧伶俐的女孩好像就站在眼前,两个因为维护集体荣誉而受到同学排挤的女孩正委屈的流泪。
心理专家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吸引着孩子的到来,从晓静进门开始,老师说的是:“我有什么可以帮你?”给孩子以倾诉的欲望。
在孩子诉说后,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却不怎么会与人沟通的女孩的形象。玲玲是晓静的好朋友,尽心尽力的为班级做事,结果却被同学围攻。两个孩子都明白不能向老师打小报告,认为打小报告会让同学们更加疏远她们。这个时候老师的态度非常重要。
我很佩服晓静同学完整而准确描述了整个事情的原委。佩服一词我感受很深。能从心里佩服孩子,被让孩子感受到老师的态度,这对孩子而言很重要。
无论孩子在讲述什么,心理专家都是把身子前倾,以主动积极的态度在关注孩子。
在孩子不知道怎么办更好的时候,老师没有直接给出孩子建议和办法,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其实你和她都知道怎样做菜是最好的办法,不是吗?”积极的鼓励孩子并且相信孩子又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心理专家一直处于引导的位置 ,孩子处于主动的地位。这跟平时上课时的师生关系是一致的。
孩子又疑惑的时候,心理专家反问:你们不是也说让老师管反而引起更大矛盾吗?那你有什么想法呢?”老师在继续引导孩子的思考,让孩子的思维始终处于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状态。心理专家对孩子的态度,对整个事件的态度,一直都是鼓励和支持,正因为心理专家的这种价值中立的态度让孩子安心,孩子才会在进门的时候委屈的掉眼泪,跟聊天结束以后,孩子很高兴的离开,并且答应下次带玲玲一起过来。
孩子情绪的转变是因为专家的引导,因为专家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重新又了信心,有了与同学交往的期待和愿望。
第二次晓静和玲玲一起来到心理辅导室的时候,专家依然没有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任何的评判,而是引导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找办法。孩子也非常有灵性有悟性,懂得自我反思,明白了与同学交往的时候要积极主动,要会倾听,更要会说话。
最后,心理专家给出交往的建议:听同学说话的时候多一些专注的表情和应和,就会拉近与同学的距离。如果准备走的更近,可以用赞美、询问、请教等方式找一些共同的话题。
心理专家明明可以很简单的告诉孩子们与同学相处的办法,却一次又一次的给孩子们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能沉住气也是心理专家非常重要的品质。
是专家的肯定,赞美和鼓励让两个孩子有了与人交往的愿望,交流的办法又给了孩子交往的信心。如果孩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一些摩擦,家长不要过多干预,要不然只会徒增伤害。
家长和老师都要有相信孩子能够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