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这位汉朝有志青年,带着武帝的命令和100个热血男儿,从长安一路往西,穿越草原,戈壁,高山,湖泊,无人区等等。(此等艰难险阻我们无法想象)
张骞一行百号人去向那个未知的乱世,在深入河西走廊的戈壁里被匈奴俘虏(这结果是可以预见的)。张骞在匈奴韬光养晦九年。一次日常的打猎,他们(他们——其实也只有张骞和堂邑父)逃了出来。
此时的大月氏在匈奴的打击下,早已分成两支,大部分月氏背井离乡向西穿过大宛,迁居到中亚阿姆河流域,他们被称作大月氏。而少数则留在敦煌南山地区,与羌人杂处,被称作小月氏。
出逃成功的张骞毅然折向西南寻找大月氏。他们的路线,从蔫晋→溯塔里木河西行→库车→疏勒等地,途中艰险的跋涉,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风餐露宿,备尝艰险,时而飞沙走石,时而热浪翻滚。我们无法想象他们是怎样穿越这些地带,去到大月氏的。
张骞和堂邑父见到大月氏的领袖,领袖对这两个汉人跋涉来到这里,表示惊奇和敬佩(我简直五体投地的钦佩,是怎样的信念才能支撑他们走过这样一段崎岖路程)。张骞在那里待了一年多也没能让大月氏的领袖同意合作。原因是他们已经从游牧生活过渡到定居生活。这里好山好水,土地肥沃,百姓安居乐业,不再想搞什么宏图伟业 ,瞎折腾了。
张骞虽然没有完成武帝下达的命令,但他仍然觉得不虚此行。
张骞目标没达成,但他走了西域数个国家,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亚,西亚各地,深入了解这些地方的情况(真的是有见识,就打开眼界,提升格局)。张骞知道,要是打通河西走廊这条沟通汉帝国与西域的咽喉通道,汉帝国的视野将更开阔。
张骞决定尽快回国(返回长安),张骞运气还是差那么一点。他在回国的时候已经换了一条路线走,尽量避开匈奴,结果还是被附属了匈奴的羌人给抓了。他又一次回到匈奴的营地,回到那个匈奴女人的身边。
公元126年春,匈奴军臣单于病逝。张骞抓住机会,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他带着妻子,堂邑父再次出逃,踏上东归的行程。
从甘泉宫出发的那一刻算起,历经13年,他再次看到巍峨的长安城,他匍匐在地(此时内心的感受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公元126年,张骞从西域神奇归来,京城为之轰动。张骞除了把自己,妻子和堂邑父带回来,还带回很多他们从未见过的种子,以及张骞未曾泯灭的梦想。
张骞把西域所见所闻,包括西域的山形地貌,风土人情,文化等向武帝和众大臣详细讲述,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张骞,一名如此普通的宫廷见习生,在人生的重要时刻,抓住机会,实现了自己心中的梦想。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
人心中有坚定的梦想,目标,并且用尽全力去追逐,不管结果如何,也足以谱写一曲激昂,振奋人心的乐曲。
真好!(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