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默默”扣掉的钱:自动续费

近期,自动续费引发的消费纠纷频频出现:大量用户因遗忘关闭会员续费服务,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视频平台、各类软件扣除数百至数千元。有用户检查支付账户时发现,免密支付/自动扣款列表中竟隐藏着15个签约项目,覆盖视频、理财等多个领域;另有用户甚至遭遇千元的隐形扣款,误以为账户被盗,最终才追溯至某软件高级会员的自动续费。


自动续费功能引发的消费纠纷已成为当前数字经济中的突出问题,其核心矛盾在于平台规则透明度不足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的失衡。虽然《民法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对自动续费的平台责任有明确的规定,要征得用户同意,禁止默认勾选或强制捆绑开通;显著提前通知,需在自动续费前5天通过短信等方式提醒;提供便捷取消途径,取消流程不得设置不合理障碍。但是实际上,极少有平台都能按照上述要求设置自动扣费。不过,若平台未履行上述义务,其自动续费条款可能被认定为无效,消费者可主张退款。一般来说,消费者投诉以及要求退款,基本上都可以实现诉求。



实际上,平台设置自动扣费很多时候存在“陷阱”,比如隐蔽扣费入口(如腾讯视频以“天猫”名义扣费)、未提前通知或取消流程繁琐(如iOS用户需完成三重操作),则构成对消费者知情权与选择权的侵害。但是如果平台已尽提醒义务,用户因自身疏忽未关闭续费,则扣款行为合法。司法实践中,法院常因平台未显著提醒而判决全额退款,部分平台也会提供“首退”等宽容机制。


对咱们消费者来说,自己的钱包一定要看好。可以定期检查自动扣款,通过支付宝/微信的“免密支付”管理功能清理冗余签约;每一笔消费都要明明白白的,留存证据,对扣费通知、取消流程截图,便于维权;如果发生纠纷,最好是优先与平台协商,一般就可以得到解决,如果真的没效果可以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或提起诉讼。


2025年7月生效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已强化处罚力度,对违规平台可处违法所得5倍罚款或吊销执照。但根治“暗扣”仍需平台提升透明度、监管加强执行力度,以及用户提高警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