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缺文少证重重难,走访调查解谜团
在收集到的资料中,有几个问题得不到圆满确认。一个问题是:一代始祖和二代先祖的名讳、生没、婚配无考不详。多方走访调查凡问及这个问题都说不知道。这样的结果也属正常,因为时代久远、无书面记载,本族最年长的健在的也就剩五代祖长文、和尚、六妞和长文奶四位了。去他们家家访,让他尽量回忆,看能不能得到些线索,但结果令人失望。没得到一代、二代先祖的任何信息。他们只能回忆到他们三代爷爷的部分信息。长文爷爷回忆说,他三代爷爷小名叫财妞,大名就想不起来了,再往上就不知道了。六妞爷爷排行年纪最小,问他上三代的事情他说不知道。这个问题就到这吧,外族人更不用问了。但总得有个说法吧,绘图记载也不能是空白吧。怎么办?我左思右想突然灵机一动,何不用代替缩简的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也就是按石刻碑文上某某太公、大公的书写方法,没命用公来记载一代始祖和二代先祖。把一代始祖定用太公,二代先祖定用大公、二公。虽说有点笼统,也只能这样啦。三代先祖名讳就按长文爷和和尚爷回忆的记载。长子讳财妞,次子讳寅卯。至此一代始祖,太公,二代先祖大公,二公及三代(二公)长子财妞,次子寅卯名讳这一问题算是解决了。
第二个问题也是名讳问题:二代大公的三代传人不知名讳。二代大公这一支族人至此五代先人都已过世,最年长者是六代聚臣大伯和新民叔。走访他们二位,新民叔称他不知情。聚臣大伯回忆想起他年轻时在自己堂屋的棚上见过一张土地文书,上面登记着一个名字叫王向文,应该是他家三代爷爷的名讳。得到聚臣、新民兄弟二人的认可,决定二代大公的三代传人名讳以向文为准。至此第二个问题得以解决。
第三个问题是最大的问题,也是影响编修工作十年无进展的问题,也是学增这一支到底属于哪一门的问题:在本次迁移祖坟的全过程中,没发现学增这一支人在祖坟内埋葬先祖的任何线索,用洛阳铲多方位探测无任何结果。本族老少参加迁移工作的成员在现场开碰头会讨论分析一切可能。但探测无果,只好先放置等以后再说。本次迁移祖坟除了一代始祖太公有坟头没有找到棺木外,没再发现任何坟头。只有等机会找到一代始祖棺木再说了。这次祖坟迁移就这样不彻底而告终。
关于学增这一支到底是哪一门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思索。从我记事起学增这一支就和本家族是一家人。家族所有事务,大到婚丧嫁娶,小到家庭琐事都在一起办。学增夫妇是我族以字派可亲可敬的老大哥,老大嫂。家族大小事都热情参与帮忙管理并且为人公正,敢说敢做,爱打抱不平,认真细致,助人为乐深得族人好评。所以我是百分之百认定他们这一支是本族成员无异。但为何祖坟内无任何线索呢?我想问题还是出在迁移祖坟上,在寻找这支族人先祖坟墓走人了误区。在迁移现场讨论这个问题时,大多数族人认为学增这一支应是二代长门。理由是学增在本族以字派中排行老一,是一九三六年生人。拿我做比,我在以字派中排行老二,一九五零年生人,相差十四岁。同族同辈人年龄相差如此之大,证明学增先辈人年龄最大。也就是说学增这一支二代先祖应是长门,所以当时寻找时定位于二代大公上手左东方下铲探测,费工费时也没发现任何线索只好先放弃寻找。
讨论寻找方案时我的意见是少数,当时还和家族执事人小毛叔发生了争执。我认为学增这一支族人很可能是二代三门。理由是:二代先祖大公二公在祖坟埋墓的穴位在那证着呢。按当地的父子在祖坟内埋葬是顺序是:如一代始祖太公有两个儿子,坟墓埋葬是穴位应是父亲太公居上排,大公二公居下排,大公在左,二公在右成“品”字形。可现场实际情况却是太公在上排,二儿子二公在下排和太公穴位成一条直线,大儿子大公在二排左上手。这样的父子埋葬方3式是不符合当地习俗的。所以说一代始祖应有三个儿子,一代始祖太公穴位上排居中,下排大公穴位在左上首。二公穴位居中在太公怀里,三公穴位应在下首。这样才符合当地习俗。再说学增在同代中年龄最长,而二代先祖在同代年龄最小的问题。我的理解是:这与先祖年龄大小无关,兄弟三个婚配也不会按出生顺序来算,再说谁先立子也说不准,老三儿子最大也可能老三先成婚早立子,两位兄长成婚晚而且立子晚。这样造成了三公小,儿子年龄最大的原因。我的意见没人支持,小毛叔又不认可。因当时麦保叔和小毛叔是本家族的当家执事人,我年龄小辈分低,不敢过分争执,服从了大家的意见,现在想起了还有点后悔,如果我当时再坚持一下,在二代二公下首去探去找,当时就弄清学增这一支族人的源流顺序,也不会耽误十年才弄清理顺了全族各门成员源流顺序,关于学增这一支咱先放一放,等以后有机会再解吧。
第四个问题,其中包括了众多问题,比如说我一代始祖生于何年何月?为何另立新坟?和XX村众家族哪一门最近?和哪个家族同根?王氏祖根在何方?XX村如何传承至今?等等这些问题太复杂了。一时半晌谁也说不清楚。只有等以后深入调查,走访知情人,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之后才能有个说法,咱只得像上个问题一样,先放一放,先把这次迁移祖坟这个事说完,弄详细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