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有媒介文化研究课程,老师推荐了波兹曼的媒介文化理论代表作:《娱乐致死》、《技术垄断》、《童年的消逝》。目前拜读了第三部作品。
不难看出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的解读都有所不同。带着学习和进步的心态花了10小时看完《童年的消逝》。其中的成人化的儿童这一章节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算不算一个合格的成年人?
“成人化的儿童”主要包括这些内容:成人化的儿童的概念——一个在知识和情感能力上还没有完全发育成熟的成年人,尤其在特征上跟儿童没有显著的区别。
# 电视传播信息的社会并不反应成人的世界观:只是娱乐,虚假和幻想的世界。
1、政治意识和政治判断:对人物形象的直观而情绪化的反应,质量下降。
2、公共信息(新闻) :美感、变化(难以思考、感觉)、缺乏背景知识。
催眠作用:使理智和情感变得迟钝,以信息流通来制造兴奋、而非新闻本身。
3、电视广告:改变了消费和笃信宗教的意义:蔑视商业语言,主要凭借符号和宗教语言来传播信息。
# 媒介本身的特点造就成人化的儿童。
1、以当下为中心的媒介;
2、孩子式的即刻满足、对后果的漠不关心;
3、孤立的体验,无助于成人认识社会的凝聚力;
4、视觉形象的形式、叙事的方式。
针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第一——儿童和成人在概念上的划分标准是成人应有更精深的思想,知识和情感。不然即使是一个成人,不具备一定的思想,在精神上依然是儿童。从这一点来看,阅读需要有专注力和自控力,很多人并不具备,从很大程度上说也不具备延时满足的能力,注意力极容易被游戏、视频等快餐式内容吸引。从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公布的数据看,2017年国人的纸质书籍平均阅读数量是4.66本。
不排除电子阅读人群数量更多的可能性,成年人的思想、知识和智慧是并不合格的。既然都没有成年人的标准,那么只满足于抖音、游戏、物欲的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娱乐化社会也随之而来。
电视新闻的传播实质是通过信息流来保证观众的关注,但是缺乏理论背景的深度解析。如果只满足于信息接收,那么只会让人们累死在持续更新的信息潮流之中。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大家追热点会那么累、这个社会的年轻人会如此容易焦虑了。
第二——娱乐化社会最开始来源于电视机的出现。在信息的传达上:电视主要通过图像,而书籍主要通过语言。在电视上,就算人看不懂电视的内容,也依然可以被图像所吸引,而书籍更强调逻辑性和对问题分析的深度。书籍需要人的思维的跟随,而电视对人用脑没有那么高的要求。人们缺乏成人本该具有的延时满足和承担后果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自己能刷一天的剧并乐此不疲。虽然我也能保证看一天的书并持续保持热情,但前提是看“故事性强的”而非《童年的消逝》这类理论性强的书籍,太耗费脑细胞了。
电视媒体自身作为一种没有门槛的媒介,成为了造就成年人的儿童化的另一因素。
通过以上两点分析,我可实在还算是一个“宝宝”!惭愧!
如今电子产品迅猛发展,大家把物质作为奖励的现象更是加剧了这种浅层次思考、满足于懒惰的接收信息的现状,深深忧虑以后我们的孩子迟迟长不大,而大人却迟迟担不起作为成人的责任呢!
看完本书认为,“小哥哥”、“小姐姐”这类扮嫩的称呼实在有些肤浅,往后请小朋友们老老实实叫“阿姨”吧!只愿能凭我的知识、情感、思想来赢得属于成年人的尊重。
不忘初心,坚持写作。成为说到做到的自律gi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