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又是蛮个性鲜明的一章,作者检验了两种支持课堂进行差异性教学的理论:学习风格(learning style),和学习智能(learning intelligence)。
结论是:这些理论并不能站不住脚。儿童在思考和学习方面相似点远比不同点更多。
首先作者提出,如果学习风格理论能够成立的话,需要满足这几个不同的条件:
也就是说学生的这个风格应该体现在所有领域,总是运用在思维上,以及呈现出来的结果和能力大体和其他风格是相类似的。
首先接受检验的就是著名的听觉、视觉、知觉理论。
在实际的实验检验中,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格(如听觉)构建的方法,并不能让学生获取到更多的知识。原因是“听觉信息不是考察点”,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需要记住的是事情的意义。而事情的意义之所以能够被记住,我们在之前的章节已经讨论,它需要首先在工作记忆空间中被思考。针对学生学习风格的差异性设计,最多只能在信息摄入的时候变得简易,但不足以帮助到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运作。
另外一个理论,就是上次Jovi介绍的multi-intelligence的理论。这个理论讨论的不是认知的风格,而是认知能力的不同类别。
作者认为虽然不同的认知能力可以得到确认,可是很难以此展开差异性教学。因为能力之间是不能互换的:
所以否决了这两个理论及其在差异化教学的实践的话,作者在教学上给出的启示是:
- 思考内容,而不是学生。这个就回到之前的“未经思考的内容不会成为记忆”的理论了,对于老师来说,需要思考更多内容上的关联以及对学生思考的其他,而不是一味的差异化;
- 改变吸引注意力。同样的,可以通过听觉视觉和知觉的转换改变课堂的节奏,也可以让所有学生练习不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