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发布的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小栗子在文章下留言,大意是看了秋叶大叔编写的社群运营书籍,提到管理员和成员之间关系模式。爱姐姐留言说可以写心理小文了,于是有了今天的文章。
运营两个群,忠诚度较高的成员约700人,小栗子是助理之一,所以我们倆感受较深。比如,群里一位作者五步成七言绝句,夸得此人只应天上有,云里雾里之际,发觉了大家在都努力捧人,便反思自己是不是膨胀了。
因为身份赋予的流量和权威,人们对主编和群管员,不自觉地或自觉比较尊敬。
一开始,尊敬身份,在深入接触后,由身份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如果主编/管理员有匹配甚至超越身份的优秀/有趣,标准不一而足,才会转化为自身的粉丝(广义上的粉丝)。
举个形象的例子,身份就如同“皇帝的新衣”,你衣着考究,作为吃瓜群众,自然对你多份期待。
脱下华服,身材展露无遗,是啤酒肚还是八块腹肌,赤裸裸地曝光在聚光灯下,倒三角的完美身材,自然收获迷妹众多,相反大腹便便者,门庭冷落鞍马稀。
从平台引流,不少人加我微信,通讯录里躺了2000多人,大神虽多,但只是数字,不被虚假繁荣遮蔽了双眼。
通过平台接触大咖和牛人,如果其他人有需要,会立马转介绍,取之于平台,用之于平台。清晰地意识到,并不是我很牛,认识了这些人,而是平台很牛,大咖才愿意亲近主编,因为,主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平台。
就像某犀利作者的观点,很认同。不少人炫耀今天认识了谁谁谁,和哪个大神吃饭了……那又怎样,如果自身没有达到人家的高度,对他人来言,你只是吃瓜群众,一个热衷给他点赞的粉丝。
初次接触时,有些人会把最受社会认可的标签分享出来,比如某即将上市公司的总监、世界500强的部门经理,刚开始吓得我一滚,感觉在做梦,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在努力捧了其中一个作者后,结果略失望。
后来拎清楚了,在这个平台上,唯一的评价标准就是你的文章,不以身份论英雄,只以文章评高下。所以,即使你是小白,如果以实习生为主题的文章写得好,绝对100%的力挺。
当然,一开始亮出身份并不是不好,只是大家会有更多期待,很多人是实力派,但可能属于茶壶里煮饺子类型,有货写不出来。
也没关系,十根手指还有长短呢,没人强迫咱十项全能,放轻松,慢慢写。在这里,可以长久坚持下来的人,都是骨子里极其热爱写作的。
就着区分身份和自身的思路,再深挖下,可以扩展到要区分行业和自身,不少人荣耀加身,是由行业趋势夹裹着向前,而非自己努力奔跑后到结果。
之前有篇爆文,内容大意是央视的一位灯爷,负责打灯,各种甩脸色,动不动骂骂咧咧。到外面接私活,理直气壮地递上名片,并强调:“我是央视的。”
搁10年前,大家确实都会多看高看央视两眼,但现在新媒体崛起,传统媒体受到巨大的冲击。灯爷再去接私活的时候,外面的老板会说:“我这庙小,请不起您,请了牛视的灯弟,小伙子挺勤恳的。”
风口不停地在变,以前是电子商务,再到社交媒体,再到内容平台,未来可能是人工智能,也可能是其他。
处在风口中,猪都可以飞起来,如果认不清实际情况,误把行业的成功当作自己的丰碑,不减肥、不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一旦风口变了,摔得最惨就是养胖的猪宝宝们。
以此文,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