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悟空大概是近来大银幕上被演绎最多的角色,那个从明代的书籍里走出来的孙行者,如今很少作为孩子们的英雄被我们提及,却在一次次为人们的情怀消费买单。
我很庆幸有这样一首歌,愿意深入孙大圣的内心,去解读他也许并不屑于与人诉说的故事和心境。2015年,戴荃在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初次演唱,只有两位评委为其转身,不曾大火,直到电影《大圣归来》上映,它被误认为是该影片的主题曲,才被人们广泛熟知。只是我想,那在百度百科上被定位为搞笑影片的大电影,根本无法真正解读我们心中的《悟空》,而这首让人听的热泪盈眶的歌曲,却真正做到了。
我曾试图从开头去解读这首歌,然而最终放弃,我想,它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大概就是整体带来的直触内心。从开始低沉的长达一分钟钢琴伴奏起,接着听清清丽丽的钢琴声继续切入,接着配乐戛然而止,歌者的身音接着,然后也一直坚持简单,只有淡淡的萧声混入,却又与钢琴声融为一体,毫无违和感,高潮部分,鼓点声起,使得歌词演绎更燃。之后又是简单的钢琴,不加修饰,直到结束。因为是现场演绎作品,中间还有很多和声,作为非专业学生,并不能做到一一分析,而且我想,作品本身的情绪更多的是从音乐本身发出的,而不是从乐器音色发出的,当然也怕自己不懂装懂闹出笑话。
我之所以喜欢这首歌曲,大概是因为它唱出了我心中的悟空。照书里所写,这猴头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生在花果山,自然无拘无束,因有一身好本事,众猴皆服,自封为王。自由人人向往,他在那山上,没有任何管束,自是活的痛快。只是壮志雄心犹在,又有了在三星洞学来的本事,拿来了金箍棒,大闹了水晶宫,玉帝佬儿派天兵天将与之搏斗,依旧不能奈他何,玉帝想息事宁人,给他一个弼马温的低下差事,蟠桃会也不曾给他邀请,他便像孩子一样大闹了天庭,更想着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之后,我要我想要,管你什么托塔天王,仙者列班,都不能降服我。如来佛小用奸计,大圣一个筋斗云也不曾翻出他的掌心,然后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
之后,都为报恩。其实那小小的紧箍咒又怎能让他臣服,都是悟空自己内心自己所愿所臣服,自此心甘情愿与那救了他的唐僧走上漫漫取经路,经历九九八十一路,其实那些路上的没有仙人保护的妖魔,本是和他一样的人,除却为生计,更是因为对于束缚的不满与反抗,然而,只要神仙的一句一"大圣手下留情",他还得卖那些神仙一个面子,放过那些他们在他们的坐骑,却无法放过那些修炼了成千上万年的同路人。
叫一声佛祖,回头无岸,跪一人为师,生死无关。他自己心甘情愿的,去看月溅星河,长路漫漫,去感受风烟残尽,独影阑珊。他要去护送唐僧取得真经,这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奈何他身手不凡,更不愿臣服于那群看似正经的神佛膝下,因而他内心煎熬,爱恨两难。那唐僧总是絮絮叨叨,不识好坏,甚至赶他离开,那八戒又甚是懒惰,甚至像个女子一样背后嚼人舌根。只因那僧人救了自己,他,便心甘情愿,便认为报恩理所应当,大概这也是不辜负他自己的一种选择吧。这真的像极了生活中的我们,其实很多人都有挣脱束缚的想法和资本,只是我们最终情愿心甘, 向一些事物臣服,或是金钱,或是名利,或是情感。我们甘愿为这些所缚,然后有时甚至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的,想念那些个自立为王的日子。
尽管身手不凡,却无奈爱恨两难。歌词中说,且怒且悲且狂哉,是人是鬼是妖怪,都不过是心有魔债。我想很多人,都想随心过活,只是情感束缚,只是同样因为这颗心有太多牵绊,善恶浮世真假借,尘缘散聚不分明,都难断,因而永远无法清净。而清净的最终办法,对悟空来说竟然会是进入那所谓佛门,成为自己曾看不起的神佛,因而悟空最终迷茫。同样的,人人迷茫,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人们现在只好不去思考,一笑了之,比如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些问题永远无法思索出答案,无从解答也就无法较真。大圣自有天大的本事,有金箍棒,有七十二变,有可行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依然读不懂人生的意义究竟何在,索性不去想,还是先做了手下的事情。
他认为自己用铁棒与魔醉舞,用变化乱世间迷浊,他偶尔清醒,偶尔像之前一样迷茫,想着当年那个自己。那个自己,想要踏破凌霄宝殿,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就像我们,一般总要留给自已一些骄傲的值得回忆的回忆,才能得以好好过完此生吧。流浪或者安稳都是一种选择,然而人生却,不得不好好过。
我想,一个人一生如果能像悟空那样,头戴凤翅紫金冠,身穿锁子黄金甲,脚踏藕丝步云履,手持如意金箍棒一般风流过,也曾像悟空那样经历过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前行过,也曾如悟空在五行山下被压五百年一样隐忍而不屈过,也曾像悟空一样因为不服而跟那玉帝老儿大战过,也曾像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一般真切的爱过和痛过,那便不负此生了吧。
我们安安稳稳的过着小日子,却依然怀念那只无法无天的孙猴子。
这首歌告诉我们,勿忘悟空,我们可以时刻在心底期待,自己的大圣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