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厥阴中风证条文析义《伤寒论》第327条说:“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厥阴中风为半表半里的阴证,脉应当是以沉迟细弱,或沉弦为主,脉一旦见到微浮,就是正胜而邪退的征兆,病由阴出阳,阳气趋于来复,这就是要好了。如果没有出现微浮,说明疾病仍然维持原状。
这一条引出一个厥阴中风的概念。
《伤寒论》第147条说:“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这个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就是厥阴中风的典型证。
《金匮要略·疟病脉证并治》中说的“柴胡桂姜汤(即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也是厥阴中风证。
伤寒五六日,是由表传入半表半里的时候,经汗后,又用下法,这种误治后不仅表邪不解,而且邪热内陷入于少阳阳明,汗后泻下,耗损津液,又伤里气,里有太阴寒饮,是寒热错杂的厥阴病。
汗下之后,表邪内陷中上两焦少阳病位,不仅可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等半表半里的证候,还因少阳、阳明、太阴寒饮与热夹杂互结,有欲实之邪微结于胸胁的胸胁满微结之证。
但这只是微有所结,不像阳明水热与瘀血痰水互结胸腹所致之结胸证一样的结实特甚。
汗下伤及里气,里虚会有太阴虚寒水饮,气不化水饮为津液,津液不足则口渴。
气不化水饮为津液,及汗下伤津液都可致小便不利。胃中无停饮而不呕。
太阳中风表证不解和阳明之热上蒸上焦头部皆可致使头汗出。
寒热错杂,邪入少阳则往来寒热。
少阳邪热阻于中上焦半表半里的部位,扰心则心烦;
再者,阳明热伤津液,津不养心,心神不宁亦烦。
因为柴胡桂枝干姜汤证是少阳太阳太阴合病证,这三经病都有参与,所以很多症状的病机都是三病共有的。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病机为枢机不利,表里不和,阴阳不通,水热微结,中虚津亏,寒热错杂。
全方有调和枢机,解表清里,温中散结,清热养津,降逆除满等多重功效,所以这个方子临证用途最为广泛,用好了,疗效不可小觑。
方中虽有少阳之邪,但不呕就不用半夏、生姜。
2.柴胡桂枝干姜汤证脉证、病机、治则和方药辨证要点:
少阳中风柴胡证部分主症:胸胁或心下满微结,往来寒热,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恶风或恶寒,四肢厥冷,心烦,口苦,咽干,目眩,耳鸣,不欲食。
中风证:恶风、微恶寒发热或无热,汗出,手足不温或四肢厥冷,或头痛,身痛,咽痛,肢节烦痛。
太阴虚寒水饮证:如腹满,食不下,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头晕,心悸。
阳明证:口渴,但头汗出,大便微干。
太阴虚寒水饮与少阳、阳明水热互结:胸胁或心下满微结。
舌脉体征:舌淡红或暗红,苔白厚腻,脉沉弦。
证候特征:半表半里证偏于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见四肢厥冷,口苦,或咽干口干,胸胁或心下满微结,汗出或但头汗出,心烦。
病机:枢机不利,表里不和,阴阳不通,水热微结,中虚津亏,寒热错杂。
阴阳营卫不和(中风证)。
核心病机:三焦不利(上焦郁热津虚;中焦胃虚寒水饮,或寒热互结于胸胁或心下;下焦虚寒泄泻,或阳明微结)。
治则:调和枢机,调和阴阳寒热,解表清里,温化水饮,清热养津,温中散结,降逆除满。
方药:柴胡桂枝干姜汤方(《伤寒论》第147条)。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即现在的煅),炙甘草二两(炙)。
煎服要点: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服药禁忌:禁生冷、滑物、臭食,以及证见热多微有寒,或但热不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