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小淘气包。
我是亲眼看着我侄儿长大的,从呱呱坠地到成为现在的小淘气。我一直觉着淘气是对孩子的褒义,会淘气,让大人不省心,这都是孩子的天性,这么多年,作为天天见面但不插手亲自管教的旁观者来说,姑姑绝对是溺爱自己侄儿的,这种感觉近来越发的明显。
因台风停课放假在家,就在我刚剪了两片树叶的当口,小家伙在厨房看到半个未切的苹果,兴致勃勃地切了起来,突然一声惨叫,然后三根手指就华丽丽的挂彩了,其中,大拇指切得最深,手指头冒出的血和他脸上落下豆粒状的眼泪一样,源源不断。看着他哭得那么伤心,还不敢大声嚷嚷,因为房间里有正哄睡的妹妹。我用宽慰的语气和淡定的眼神安抚着他,抱着着,给他止血,贴上创可贴,小淘气的哭声渐止,剩下抽噎,我顺势和他聊聊小孩不能乱动刀的原因,还调侃说到今天流得血得努力吃三天的饭补回来,因为他平时不爱吃饭。他满脸委屈也很坚定地说知道了,不敢了。我想教育的目的达到了,以惨痛的流血经历而快速达到的。我想毕竟刀是危险物品,能让五岁孩子碰到它,也有大人的责任,孩子的每场小意外会让孩子和大人都成长不少。
最近他的嘴里冒出的话语,让人好气又好笑,他总是特别认真且严厉地说,你不这样做,我就怎样,信不信我怎样,满满的都是威胁的语气,我会跳楼,我要跑出去马路被车撞死,真的是童言无忌,看轻生命的价值,全都是我们担心他的事,我想着,这样说话的原因,最终归结到我们大人身上,我们曾经或者经常性的以他最看重的事威胁他,才会让他有样学样,借此达到自己的目的,孩子一旦出现这样的话语,我们大人不能当了真,而应该反思自己是否常常以爱之名威胁逼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大人们该改改了,并向孩子传达,大人和小孩以后都别轻易说出这样的话。
孩子的变好变坏都需要一个过程。大人们要做的便是让他在变坏前,力挽狂澜。
在他上小班的时候,有了妹妹,当上了哥哥,小孩子口中说我爱妹妹,多少不够真诚,孩子对父母的爱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他的天性里就有一种不愿分享的自私因子,即使,他无法阻挡妹妹的来到,但大人们,绝对要给予他接受另一个人分享他周围人对他完整的爱的空间,因为,孩子看到的世界特别简单,大人们今天一直在逗乐他的妹妹,夸他的妹妹,他那单纯的自私小尾巴就露出来了,我的家里的大人怎么不来哄我呢!怎么不关注我呢!小孩子这时就很努力想找到让大人关爱他的方式,和大人对着干,即使被骂,至少证明他们还爱我。总有一些无知的大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谴责给他制造问题的小淘气,我已经够辛苦了,你就不能安份点吗?其实,孩子只是希望你能在照顾小的孩子的同时,不忘记分享他的喜怒哀乐!
现在社会的亲子教育很大部分来自焦躁,不安全感。大人们抱着手机,这是很不好的示范,虽不能脱离手机,但至少要保证给孩子的亲子空间,你累,最好孩子自己能和自己玩,看电视,玩平板电脑,手机让我们大人浮躁,孩子何尝不会在这闲玩中愈发孤独,愈发没有安全感,他所会做的便是制造让大人烦的困扰。即使,这对他讨好大人们来说毫无益处,但他也不会在严厉呵斥中慢慢变好。
其实,面对孩子的淘气往复,大人们可不用太苦恼,更不能苛责孩子,孩子的心很简单,我们只需以简单的方式加多一点爱心来开导他,慢慢地,他会回到那个有礼貌,有爱心的道路上。如果你家中的孩子不听话,甚至没礼貌,那多半是大人们的教育方式出现了问题。所有的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他早期的性格塑造,家庭教育是占绝对影响的,甚至说这些不好的品质,体现了家庭成员的素质。你给孩子贴了不乖,不听话的标签,加之你这样理解后的对待方式,久而久之,孩子便朝着这样的标签发展。反之,一个有远见的家庭教育者,他应该是不执拗,不狭隘,有耐性地解决和克服孩子交出的难题,用你的大度宽容,你的平心静气,画出孩子的这份美好品质。
也就是说,你期待孩子是什么样的,你便以这个样子对待你的孩子。可是我看到的,大部分大人以爱之名,干涉着孩子的一切,兴趣爱好,交友处事,强行干涉他的自由却不自知,孩子是聪明的,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大人只需做一个守望者,在管与不管之间,拿捏好民主与专制的尺度,不破坏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予他们想要的爱,用你对孩子希望的样子对待他,舒缓紧张的,失败的亲子关系,还他正确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