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

《全脑教养法》——培养孩子人际技巧

1、共情:与他人联结

    赵薇在评价王菲的时候这样说到:做自己还能和世界和谐相处。这句话戳了好多人的心,在这里复杂的社会体系中,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去妥协,面对不同的脸,不同阶层、不同级别的身份,我们必须随时变脸去适应。那怎样帮助孩子既不失去内在独立的“我”,又能成为“我们”中的一分子的?对于父母确实是一件难事,但在与他人保持联结的同时能保持独特的自我认知,正是幸福和成就的源泉,而共情,就是发展与他人联结的泉眼。

    共情可以让孩子自身保持觉察,并且用这一“特效”去帮助其他不同画面升级产生化学联结。

2、大脑为“我们”而生

    大脑是一个社会有机体,它是为关系而生的。它本能的从社会关系中汲取信息、接受信号。反过来影响个人内在世界。自我与群体是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因为每个大脑都是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构建起来的。自我与他人整合的意思是:我们不仅发展“我”与他人的联结,更尊重和珍视“我”与他人之间的区别。

3、镜像神经元

    大脑是有经验重塑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本身就是一次经历,那么作为“给”的一方,我们可以给孩子什么样的体验呢?

    他们经历的各种关系将为他们将来拥有一个怎样的人际关系打下基础。也就是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将是与社会关系的映射。我们每一次与孩子的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已经变身为数据植入了孩子的大脑优盘中。好不夸张的说,父母给孩子的人际关系范本,将会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发起端,甚至会影响数代,成为遗传分子隐藏在基因中。

4、为孩子创造通向联结的人际关系

    及时大脑天生具有与他们联结的能力和技巧,也并不意味这孩子天生就有良好的人家关系。父母在做好“镜像元”示范的同时,也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他人进行人际关系联系,也就是“经验”之谈。就像即便你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也不一定成为歌唱家,这中间的努力和刻意联系必是不可少的。

5、帮助孩子在关系中学会接纳

    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关系中健康独立的个体,父母就应该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开放、包容的内在状态(接纳式),而非封闭、反射式的状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