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摘要:
1、早期阅读让孩子大脑的各个区块活化;
2、0~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
3、用《好饿的小蛇》做演示,如何给孩子讲绘本,开发孩子的阅读潜能。
001
毕淑敏老师说:“让孩子爱上阅读,必将成为你这一生最划算的教育投资。”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给孩子进行早期阅读的重要性,甚至有些妈妈在孕期就已经给肚子里的宝宝读绘本了。
究竟早期阅读有什么好处呢?
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有很多技术来探究人类活动时的大脑反应。那你知道孩子在阅读时,哪些大脑的区域会发亮呢?
你可能认为孩子在听故事和讲故事的时候,听觉和视觉的区块会发亮。
但我们的大脑研究显示,阅读绝不那么简单,它涉及很多种非常复杂的能力。
首先是大脑的听觉和视觉区块开始活化。然后大脑要进行处理和加工这些信息,这时候语言区就会活化。同时,语意提取之后,还要有背景知识的提取,就是说孩子会思考这个故事或者图画对于自身的认知体系有什么关联,这时候认知区会活化。最后,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有情绪的摄入,还会激活杏仁核和海马回等情绪相关的区块。
所以,阅读不是只有听,只有讲,对于整个大脑的活化,是全方位的。
还有研究显示,孩子在阅读时,如果有成人的陪同,并进行解释和探讨,大脑的活化会更加明显。
可见孩子在早期的教育中,亲子共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台湾清华大学幼教系主任周育如老师提出,高质量的亲子共读,不是简单的讲讲故事就完了,应该以提升孩子的能力为核心,尽量让说的人是孩子,读的人是孩子,反应的人也是孩子,父母不要把所有的角色都抢过来做。
002
孩子究竟多大才可以开始阅读呢?
国际阅读协会建议的起始月零是6-8个月,也就是说,宝宝可以稳稳坐在父母的大腿上,就可以开始亲子共读。
我很喜欢日本图画书之父,松居直说的一句话:“绘本不是让孩子自己阅读的书。绘本是大人读给孩子听的书。”
为什么呢?
因为图画书是一种视、听觉融为一体的艺术。
当我们只是拿着书给孩子自己翻的时候,孩子是没办法体验绘本世界的生动的精彩故事。
如果父母读给孩子听,孩子在一边看绘画,一边听着父母的讲绘本的声音,语言和绘画二者融为一体,那么孩子的内心就感受到绘本的画在生动的活动着。
003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0-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
2个月左右,婴儿喜欢“o o”的声音,称作咕咕声;
4个月左右,发出咿呀语,婴儿发出重复一长串和谐的“bababababa……”
4-6个月,父母与婴儿玩拍手游戏或躲猫猫游戏时,开始了角色换演,婴儿只是快乐的旁观者;
7个月左右,咿呀语开始发出成熟的口语发音;
10个月,咿呀语已经能反映婴儿语言共有的一些声音和语调,其中有些转换成最初的词;
12个月时,婴儿主动参加游戏,与父母互换角色;
1岁末,随着婴儿有意行为的发展,她们开始用前语言手势影响他人的行为;
18~24个月,儿童的词语学习速度惊人;
2岁时,儿童可掌握200个词;
3岁时,儿童经常用已掌握的词造一些新词,以弥补没有学会的词;
到4岁时,儿童已能调整所说的话,以适合听者的年龄、性别和社会地位。
这是著名心理学系教授劳拉·E·伯克,对儿童个人言语发展的研究。在《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有一张表格,是帮助婴儿的早起语言学习的策略。
大家可以看一下,如果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朗读童谣、念绘本,随着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他的词汇量可能超越同龄人的几倍甚至更多。
研究表明:一个中等社会经济水平的儿童在1~5岁之间的平均阅读时间是1000小时,一个低社经地位的儿童的平均阅读时间仅仅是25小时。结果,低社经地位幼儿的词汇量只是高社经地位同龄幼儿的1/4。
了解了0~4岁孩子的语言发展过程,我们现在要进入主题:如何给0~4岁的孩子讲绘本?从而拥有高质量的亲子共读时光。
004
亲子共读的第一步,就是选书。在选绘本上,有六种技巧:先读图、再读字、看得奖、看作者和画者、看译者、看书评。
英国当代儿童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一书中提到:
鼓励阅读的首要目的,就是学习如何选择并建立一批丰富的藏书,并把孩子们视为成熟可信任的读者,指导他们有效地阅读,随时提供必要的协助。
听完这话,是不是还有一点懵懂?究竟该怎么做呢?其实很简单,9个字让你高质量的给孩子讲绘本——蹲下来,多读书,讲故事。
“蹲下来”,就是要求父母放低声心,尊重孩子的权利,细心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他们的心声,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真正的需求,从而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亲子共读时光。
“多读书”,就是说,父母在孩子面前少拿起手机,多拿起书本来读。让孩子爱读书,首先我们得先做孩子的榜样。
“讲故事”就是说,在给孩子讲述绘本故事时,我们不只是对着书里的文字照本宣科,而是用适合孩子的语言和适合故事文本的方式进行讲述。还要关注孩子在听我们讲故事的状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感官,通过互动让孩子听得入耳、入脑、入心。
005
为了让你更能现学现用,我用一本书做完整示范。这本书是宫西达也的《好饿的小蛇》。
一般的父母怎么跟孩子讲故事呢?
通常是说:“看,宝贝,今天妈妈给你讲一个故事,叫好饿的小蛇。你看,这里有一条小蛇,让我们来看一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吧。”
然后就直接翻页开始讲故事了。
很多父母都知道绘本不便宜,但是,直接跳过封面讲故事,就没有把绘本物尽其用了。
所以,我来示范给你看。
我会跟孩子说:“宝贝,你看我们今天新买的故事书,你看到封面有什么呢?有一条小蛇,那是怎么样的小蛇?”
孩子就会说:“是一条橙色的,身上有条纹的小蛇。”
“是一条橙色的条纹小蛇,然后呢?”
“它头上戴着一顶帽子。”
“是,一条橙色的小蛇头上戴着一顶帽子,然后呢?”
“它在草丛中游来游去。”
“嗯,游来游去,还有呢?”
“它看起来很开心”。
“是的,我也看到了,还有呢?”
“它好像要游到哪里去。”
……
就这样,在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引导孩子观察得更加仔细。当然,我们也别忘了及时的赞赏孩子。
接着,用自己的话把孩子观察到的东西串成一段话:“喔,你刚才观察得好仔细喔,一条橙色的条纹小蛇,戴着它最喜欢的蓝色帽子,开心的在草丛里爬来爬去,它好像要游到某一个目的地。”
你可能会问:“第一天可以这么讲,那第二天该怎么办?”
第二天我们在讲的时候,可以跟孩子一起比赛,看谁发现的细节多。
你会好奇,又不是小学生看图写作,为什么要这样讲?
其实我们这是在无形之中给孩子的写作文打基础。你不想以后孩子上学看到这么一幅图,只写了这么一句话:“有一条小蛇在草丛中爬。”
另外,一本绘本我们需要反复的讲至少五遍,而且每一次讲故事的方法都要做调整。
第一遍是看着绘本中的故事讲完,不用任何讨论。因为孩子第一次看这本书,对里面的情节还是很陌生,我会按照书里的故事,一字一句的讲。“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个圆圆的苹果,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
第二遍启发观察。第二天讲相同的一个故事,跟第一天不同的是,孩子已经知道故事的情节,这时候我们要做一些改变,你听一下。
“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然后呢?那小蛇变成什么样了?接着他又发现了什么?”
第一天都是我在讲,第二天我边讲边问:“然后呢?怎么样?接着呢?”
因为孩子已经知道故事情节,我们可以用问题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补充回答。
到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话,我还是讲同一本书,但慢慢减少讲解,增加提问。
“好,我们来讲这个故事,怎么样?喔,小蛇做什么?然后呢?接下来呢……”
你发现了吗?我越讲,内容就越少,只剩下连接词了。现在说故事的主角是谁?没错,是孩子。
当孩子对故事越来越熟悉的时候,我们可以赖皮一下,“喔,今天妈妈好累喔,你讲给我听,我当宝宝。”
我们只在一旁听,一边赞赏:“宝贝好棒喔,好会讲喔。”
就这样一天一天的重复讲,在每次讲故事中做调整,最后让孩子成为讲故事的主角。
周育如老师把亲子共读比喻成武侠电影里传授功夫,一个人坐在前面,一个人坐在后面推他的背,把功力传过去。
如果我们用心的给孩子讲好每一本绘本,同时把主动权交给孩子,用输入“倒逼”孩子“输出”,从而开发孩子的阅读潜力。
一起加油吧!
【参考文献】
(美)劳拉·E·伯克(Laura E.Berk)著,陈会昌译.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朱自强著,《亲近图画书》[明天出版社 ]
Boysson-Baedies&Vihman,1991.
Carpenter,Nagell&Tomasello,1998.
Lee.&Burkam,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