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机灵小闹钟组
我上初中时,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想起来,就会心头一热的事。那是发生在我青春初期的一件关于少男少女间无比纯真宝贵的真情故事。
大概是在初中二年级,一天在我的课桌里,我发现了一个装得有点鼓鼓的信封。我心里一阵紧张,不知道信封里藏着什么秘密。我不敢在学校打开信封,我把信带回了家。
打开信封后,我才发现里面有一张一页纸的信纸和一叠一元、五元、十元等面值的钱,钱的总额大约有二三十元。
那一页信纸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了一些鼓励我学习的话,最后的落款是“机灵小闹钟组”。
从心底涌动出的感动,让年少的我沉浸在无比的幸福之中。
我不知道“机灵小闹钟组”是谁。她们为什么要匿名给我送钱?我大概猜测班上的同学,想不出到底会是那些人。
后来我大概又陆续收到几次她们秘密资助我的信封。
我把这些钱全部都存放起来,包括她们写的信。这是她们充满善良和机智的举动,也是我年少时心底的一个秘密。
我后来一直在寻找机灵小闹钟组到底是谁。上高中的时候,打听到一个知道情况的女同学,但是她始终不肯告诉我实情。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留在我心底。回想过往的岁月,我总会想起机灵小闹钟组,想起她们对一个初中小男生的善举。这,是我一生最美好、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辛:奖助学金
初中二年级,爷爷病痛卧床一年,然后逝世。沉重的家计负担,压得母亲喘不过气来。我也无心上学了,而且也确实凑不够学费了。学校开学报名了,我没去报名,也没有和母亲说上学的事。母亲也或许默认我辍学。
大概两三周之后,母亲在镇上的集市上碰到我的初中班主任,班主任告诉她 “还是要送杨政银上学嘞,人才难得,条件困难就再想想办法。” 就这几句话,母亲咬着牙让我继续去上学。
从那以后,我就明白我能上学是与别人都不一样的。我的家庭贫困,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我们兄妹三人,还供我们上学(当时妹妹弟弟也都在上学),实在是太不容易了。我们寨子里很多父母双全,条件比我们好得多的家庭,对子女教育都不如我母亲这样执着。
初中的班主任为我申请到了学校的一些奖助学金,大概一年有两百元。上高中之后,我获得的各种奖助学金,已经基本可以不向家里母亲要钱了。我上大学获得了国家西部助学工程的资助,学费生活费也都基本减免,加上我每学期做一些兼职,我已经可以给家里补贴一些家用。
虽然经历了贫苦的求学过程,但是我对金钱的兴趣还是不大。反而这样艰苦的读书生涯,更让我坚守自己的情操底线,不僭越规矩去追寻物质。那么困难的境地都熬过来了,再穷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办法总会有的。
壬:我的老师们
上学路上,我一路都得到多位满怀慈悲恩师的悉心培育。他们都是我永远感恩的人。
我最需要感恩的小学老师和初中老师是一对夫妇,杨玉宝老师和龙秋月老师。龙老师是我的小学数学老师,性情温和,循循善诱。杨老师是我的初中班主任,是他劝说我妈让我返校上学。在我的记忆里,他也是一位可敬的和蔼可亲的好老师。
我高中的班主任刘良芳老师,也是我最需要感恩的。他一直把我当作重点培养的学生,从生活上到学习上都对我照顾有加。他是个大高个,戴副墨镜,初看给人很威严的样子,教训调皮的学生时也确实比较唬人。但是他其实非常和蔼,平时说话总是和声细语,尤其在校外遇到他,和他打招呼,总能得到他面带微笑的回复。我的高考志愿,就是他给填报的,我考上南开大学,直接功劳应该归他。
高中只教了我一个学期英语的杨桂梅老师,给我留下了难忘而独特的记忆。当时年轻漂亮的杨老师,以她独特的英语教学方式,极大地启发了我学习英语的热情。在我们那个山旮旯,英语是学生们普遍最差的一门学科。我也不例外。也正是因为杨老师教学能力水平出众,只教了我一个学期后就离开我所在的二中,去了县里最好的高中。杨老师让我深深怀念的,是有一次在校园内遇到她,她与我寒暄过后,给了我大概几十元生活费。一个与我并未十分熟悉的老师,在我贫困之际,向我伸出无私援助之手,这样的善良和恩情我怎么能够忘怀?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对我有过重要影响的老师还有不少。高一时我的语文老师王老师,给我的一篇作文《改造我们的学习》作出很高评价,并向全班同学宣读,这样的鼓励,激发了我更加努力学好语文,写好作文。还有对语文与写作有独到教育心得的陈平老师,在他的教导下我的作文水平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还有我的数学老师、地理老师等等。
好的老师是一个学生成长路上,很重要的引路人。我很庆幸有这么多好的引路人,指引我走上一条更好的自我成长的道路。这些人,我将永远铭记在心。我也将从他们那里得到的善意与恩情通过我自己的贡献回馈给更多人。
癸:未完的上学故事
上学二三事系列,原本只想写些上学时的趣事。写到现在,已经与我最初的想法有些不同。
这样也好,大略把我前三十年的上学历程做了个粗略回顾整理。自己记忆的碎片,拿出来整理,见见太阳,记取那些应该珍藏的,挤干那些无需留存的。温故知心,体味人心冷暖。
在新的求学之旅起点上,回忆感味我求学的来路,是想以清醒地认识自己的过去,从而更加积极地拥抱学术的未来。至少未来三年,我将过上一段纯粹的学术生涯,那么我学术的起点就是从我初中辍学时开始,我学术的根基就扎根在我母亲用旧衣服为我改做的小书包里。
过去的故事,给人以温婉的情愫,坚韧的力量;未来的道路,激发我的信心、勇气和希望。
记于苏州西交利物浦大学
2017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