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第一次体会到“浪漫”这个词应该也是在幼儿园。
冬天来了,外面飘着雪,世界忽然就是白色的了。我们在二楼教室里,穿着毛衣,围坐在暖气周围。可能在聊天,可能在发呆。
老师忽然问我们想不想看看雪花的样子,我们肯定说想啊。老师说,抻着肚子上的毛衣,在阳台站着,就可以接到雪花。但是只能这样玩一分钟,时间长了怕我们感冒。
后来我们就站成一排,毛衣上真的就有了雪花。那时候视力还好,能清楚看到六角形。现在就算身上落满雪,我不戴眼镜,也一定看不清形状。
那时候幼儿园的教材是《启蒙》,大小薄厚像杂志一样。前半本是漫画,后半本作业题。漫画的主人公是一个糊里糊涂,调皮有爱的小男孩。刚刚还想搜一下看,能不能找到他的名字,没找到。
一共应该发了四十多本《启蒙》,我到上了小学,搬了家,也还留着。后来大嫂来家里,想要去给我小侄子做学前教育,就给了。再后来我和表姐去大嫂家帮忙照看小侄子,我看见我的《启蒙》基本上全都被撕烂了。
之前有提到过,我很不喜欢午睡,原因之一是我妈老骗我午睡,另外就是我精力实在太旺盛。爸爸下岗后在各个工地当临时工,中午需要午休,一开始我妈也想让我一起睡,但我不老实,总是烦我爸。后来中午十二点半到一点那段时间,我妈就会把我牵出去,到路口的大树下,顶着大太阳,玩水滋虫子。
等我爸干活儿去了,我妈就把我带回家,哄我睡觉。总是说“等你醒了,就带你去河西公园玩。”
当年河西公园是游乐园的性质的,里面有儿童城堡、蹦蹦床、碰碰车、射击气球......都是要花钱的。逢年过节才会去玩。
那些设施在我上了小学不久后就拆了,建设成了纯粹的花园 。但里面人工湖的游船项目始终都在。
之前也说过打扑克的事,基本上都是在我表姐家玩的。我喜欢坐在靠着她家大衣柜的地方,她家大衣柜上有好多贴纸,基本上都是数码宝贝的。贴纸都是吃泡泡糖附送的,有时候我们也贴在手臂上。
小学二年级,我在我那个印着网球王子的铁制铅笔盒上贴了大小100多个贴纸,总算完成了我对贴纸的执念。
那时候贰元与贰角的绿色纸币还在流通,壹元纸币还是红色的,五毛钱可以买好多种东西。
可以买小布丁,可以买小当家,还可以买五香饼。
小布丁批发下来可能只要三毛一根,而且不止有白色的。至少是还有紫色的,但我不喜欢吃。过了好几年,蒙牛仿伊利也出了小布丁,还有不知什么厂商出了大布丁,我还是喜欢最开始的小布丁。前两年某一天从高中开条子溜出来,在街边心血来潮买了一根小布丁,已经涨到一块了。
当年家里还有个旧冰箱,上层是冷冻,下层是冷藏,和现在的不一样。
五香饼是一家早点铺的招牌,后来涨到六毛,再涨到七毛,大概在我五年级还是六年级冬天的时候,那家早店铺还是关门了。我和一个朋友一直吃到它关门的前一天。
后来其他早店铺也卖五香饼,但总感觉没那一家好吃。其实原本的味道我可能早就忘了,可能都是错觉吧。
小当家干脆面我最喜欢吃香辣蟹味的,很香,但其实不辣。
我还记得四爷爷被送往火葬场的前一个晚上,长辈们在马路边烧纸质的祭品,有人问我想四爷爷吗,我说,四爷爷以前给我买过小当家吃,然后我就哭了。
仔细回忆了一下,幼儿园时代的汉沽河西街区更像农村,有水塘(被家长们称为臭水沟),有桃园,有葡萄园。再往后几年,十几层的楼房出现了,逐渐替代了平房和四五层的小楼房,河西开始有了城市的模样。
当年河东有百货大楼和金百汇商厦,那是繁华的地方。过年买新衣服,总是去那两个地方逛。百货楼下有肯德基,有时候过生日爸妈会带我来吃一顿。所以说那时候真的很喜欢过生日啊。
去商厦的时候,老爸总会讲这商厦的建成有他们的功劳,这通风管道的建设就是他们干的。
河东还有新华书店,那时候书架上摆的多是看不懂的名著,我喜欢跑到儿童区,看什么《世界未解之谜》啦,《恐龙百科》啦,《宇宙奥秘》啦,之类的,那些都有拼音,基本看得懂。
我去年暑假回到这里,想去新华书店买几本书送给朋友,结果发现架子上不是中学辅导书,就是言情小说,有点失望。我和看守二楼的大伯吐槽说:“我记得以前有好多名著区的。”
大伯说:“现在小孩喜欢看这些。”
不过我觉得还有别的原因,现在电商越来越发达,原先一些名著在实体店卖的比较贵,网上买倒是可以省下好多钱。